但因為雄魚、雌魚未必配合,土法上馬的水缸孵化環道,孵化率當然不會高,所以李笠只能靠數量來保證成功率,準備了十幾對處于成熟期的雌雄鯇魚。
因為沒有各種設備和藥劑,孵化出來的“水花”,養到“寸片”大小,全程的死亡率不低,到最后,畝產鯇魚苗大概三十斤。
從孵化時算起,成活率很低,比后世的成活率低多了,但在這個時代,依舊是奇跡。
本來產量不止這些,李笠雖然租了兩百余畝魚塘,但他為了保密,不引起別人的注意,只用自家魚塘和周圍幾個魚塘進行繁殖。
合計繁殖鯇魚苗的面積大概是三十畝,累計產量九百斤左右,加上運輸時的水量,總數大概是十七八個成年人的重量。
李笠和母親晚上偷偷把魚苗分批運出去,十七八個人的重量,很容易就“化整為零”。
運輸、銷售過程中損失了一些魚苗,所以實際銷售的魚苗大概是七百斤,損耗率大概是二成二(22%)。
扣除各種成本,譬如消毒用的石灰、‘中介費’、運輸及銷售過程中死亡的魚苗等,平均每斤魚苗,他的利潤是一千二百文左右。
所以,忙了一個多月后,孵化、賣魚苗的凈利潤大概是八十四萬錢,即八百四十貫左右。
年初定的小目標,才算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超額實現了。
當然,這里面也有實物(布帛、糧食等),并不全是銅錢。
折成錢、以錢計,是為了方便記賬。
按價值,這筆錢頂得上將近三百戶平民家庭的積蓄,頂得上兩座馬青林送他的宅子還有余。
若按重量,這筆錢總重萬斤,不到一百石,一艘常見的百石貨船就能裝下。
一個普通房間就能放下,還綽綽有余,但過幾日,李笠就要把這些錢分散埋起來,用的時候再挖。
這筆不多也不少的錢,被李笠悄無聲息的賺了,全靠魚梁吏的“圈子”。
魚梁吏為官府捕魚、養魚,和許多養魚戶、塘主、魚主都有聯系,李笠覺得靠著這個“圈子”賺錢,真的可以做到悶聲發大財、“潤物細無聲”。
唯一可惜的是,他起點太低,如果此次動用更多魚塘養魚苗,然后順利銷售,所得利潤至少能翻上十幾倍。
“娘,有這筆錢在,足夠家里往后好幾年的開支了,買糧、買布,更別說花錢免吏役,娘莫要再擔心什么...”李笠低聲說,吳氏點點頭。
“但是,孩兒還會賺更多的錢,只不過魚苗暫時不能再賣,孩兒會想別的辦法賺錢,賺更多的錢。”
“讓娘、嫂子、侄兒好好享福。”
吳氏心中高興,有許多話要和兒子說,但千言萬語匯聚到嘴邊,說出來的只有一句:“寸鯇,娘只想你平平安安...”
“日子過得平淡些,沒關系,錢少賺些,不要緊,娘不想你為了賺錢,出什么事,平平安安就好...”
。。。。。。
小院一側,林氏和兒子的房間里,李笠盤腿在坐榻上坐著,和侄兒李昕說話,林氏則整理著房間。
這幾日,李笠請人給自家修修補補,補了幾間房子的漏水、漏風處,重新把破舊的院墻修補一番,又把一些破舊的家具換了,腐朽的窗戶也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