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點卯結束后,鄱陽郡廨一隅,若干魚梁吏聚在一起,李笠亦在其中,而且是眾人關注的焦點。
徐參軍之前承諾的“銷吏籍”目前尚未實現,不過李笠繳了免役錢,所以不需要服吏役,這讓旁人羨慕不已。
但李笠依舊是魚梁吏們的好朋友,此時身處眾人“包圍圈”中,身體不停抽搐。
其實是不停抖手,連帶著身體也抖起來。
他手里提著一根麻線,麻線末端綁著一枚魚鉤,魚鉤勾著五個掛繩,每個掛繩系著一個一斤秤砣。
李笠就這么抖著魚鉤,讓秤砣“上下跳動”,魚梁吏們的眼睛注視著秤砣,也不停的“上下跳動”。
無論秤砣怎么“跳動”,那魚鉤十分牢固,就是不斷。
眾人正驚嘆小小魚鉤居然如此耐用之時,卻聽“啪”的一聲,秤砣落地,激起灰塵若干。
場面有些尷尬,卻見李笠彎腰在地上摸索,隨后拿起斷線、本身完好的魚鉤,向同伴們展示:“大伙看到了,是麻線斷了,不是我的魚鉤斷了。”
李笠所說不假,眾人看得清楚:那魚鉤確實完好,沒有斷。
承重能力展示完畢,李笠拿出幾個小布包,展開,將里面的魚鉤分發給大伙:“大伙仔細看看,看看這魚鉤的做工。”
魚梁吏王樂拿了兩枚魚鉤,就著陽光仔細端詳,這兩枚魚鉤是“中號魚鉤”,李笠聲稱其承重能力不低于五斤。
兩枚魚鉤放在一起,鉤身的弧度一模一樣,仿佛是用同一個模范鑄造出來的一樣。
然而鑄鐵(生鐵)做的魚鉤很脆,根本沒法用,王樂試著掰開一枚”小號”魚鉤,又壓回去,發現這魚鉤軟硬合適,至少不脆。
所以不是鑄鐵鑄造,用的是鍛鐵(熟鐵)。
王樂又拿來其他人手上的幾枚“中號”魚鉤,比一比,發現都是一模一樣。
毫無疑問,李笠是用了某種模具來制造魚鉤,用的是熟鐵絲,淬火、回火的火候把握得很好,所以做出來的魚鉤硬而不脆、韌而不軟。
熟練的鐵匠可以做出這種魚鉤,卻無法保證每一枚魚鉤都是一模一樣,更別說魚鉤做起來麻煩,許多鐵匠寧愿不賺這錢,也要省去麻煩。
而李笠,如今帶來三種尺寸的魚鉤,是為小號、中號、大號,對應的承重能力是二斤左右、五斤左右,十斤左右。
魚梁吏們常年靠捕魚、養魚為生,很快就看出來這三種尺寸魚鉤實用性很強:做成排鉤,可以有針對的釣不同種類的魚。
小號魚鉤,釣的是黃芽丁、鳊、鯽等魚類,這些魚通常不到一斤(黃芽丁),或者將近二斤,嘴巴小,鉤太大的話不好釣。
中號魚鉤,釣的是尋常尺寸的鯉魚、鯇魚等魚類,大號魚鉤,對付的是積年大魚,重量在十斤左右。
至于更大的魚,用漁網來捕捉更合適。
三種尺寸的魚鉤,可以做成不同的排鉤,掛蚯蚓餌,在不同的水域布設,為使用者帶來不菲的魚獲。
小號魚鉤所制排鉤,可以放在淺水、近岸水域,專釣黃芽丁、鯽魚、小鯉魚等魚類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