鄱陽,某私第后院,李笠借助各種工具,模擬銅鏡制作的流程,向杜氏分析銅鏡的制作成本,并介紹自己的改進意見。
關于降低成本的意見。
這是李笠花了數月琢磨出來的成果,為此還做了不少試驗。
對此,杜氏不以為然:這制鏡的工藝,是她娘家祖傳的,而且其他店家也是如此制鏡,李笠憑什么說能夠降低成本?
“杜東主莫非覺得我在糊弄人?”李笠看出杜氏的心思,杜氏趕緊掩飾:“不,我只是想不明白,自古以來,制鏡的工藝就只如此,還能怎么改進?”
“所以說,各家鏡店陷入了‘吃不飽,餓不死’的困境。”
李笠說完,繼續講解。
這個時代銅鏡的制作,是為范鑄法,李笠仔細了解過后,覺得不算復雜。
第一步是制模、制范,先在陶車(轉盤)上制作鏡體的形狀,陰干后在泥質鏡體上設計紋飾,加工制作成鏡模。
然后在鏡模上夯制泥范,泥范分為上下兩半,合在一起時,內部空腔就是鏡子的形狀。
第二步是泥范的焙燒。
泥范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陰干,可入窯進行焙燒,經過特定溫度及時長的焙燒后,泥范燒結成為陶范,放置在較干燥的地方自然冷卻。
待陶范徹底放涼后,就可以合范準備澆鑄。
第三步是鏡料熔化和澆鑄。
把一定比例的銅和錫熔化后,直接澆入陶范之中,一次成型。
第四步是精加工。
陶范冷卻后,可取出成型的銅鏡,但這只是毛坯,需要磨削及平整鏡面,使其具備映照能力。
又要進行紋路的精修,使其變得精致。
其中涉及的成本,一是鏡料,鏡料以銅為主,但錫的成本占大頭,因為錫很貴,比銅貴多了。
二是焙燒泥范、熔化鏡料所需的燃料,即木材或木炭;三是制范。
其中,制范的成本最高。
確定銅鏡質量好壞的關鍵是陶范,陶范做得好,澆鑄出來的銅鏡,其正面平整、背面花紋精美,后續加工方便,成品的賣相才好。
背面無花紋的銅鏡稱為“素鏡”,各地售價大概是一千到兩千文之間波動,若有花紋(主要是陽紋),售價至少比同樣尺寸的素鏡貴數百文。
花紋越復雜,售價就越高,原因就是花紋越復雜,制作銅鏡陶范的成本會越高。
而陶范的使用壽命不長,有時澆鑄過一兩次后就會報廢,得重新制作。
只有用料上好的泥范,才能燒出上好的陶范,這樣的陶范才能澆鑄出沒有氣泡、紋路細膩的銅鏡。
所以,銅鏡的制作成本之中,制范的成本占比很大,而且這是工藝特點,根本就無法有效改進。
由此,各地鏡店的銅鏡,其實成本上沒有太大差別,而鏡料基本都是銅錫‘合金’,鏡面的光亮度也沒有明顯差別。
加上尋常百姓買不起銅鏡,于是銷售市場的‘容量’不是很大,以鄱陽城為例,許多鏡店都是世代傳下來的老店,靠口碑吸引顧客,基本上沒有‘新人’進入這個行業。
杜氏經營的鏡店,完全是靠杜氏娘家的口碑打開局面,因為杜家幾代一直都以制鏡聞名。
杜氏制鏡,鏡料配方的秘密其實不復雜,那就是銅將近七成五、錫二成五,以及鉛些許,也就是含錫量為25%的銅錫合金。
銅鏡制作要加錫,才能保持研磨、‘開鏡’后鏡面光亮,這是如今的業內常識,各家的區別,無非是錫的含量有多有少。
李笠這幾個月來,仔細比對過其他幾家的銅鏡,從光亮度來說,沒有明顯差別,那就意味著,別家鏡料的錫比例,其實都差不多。
錫少了,銅鏡的光亮度就降低,錫多了,銅鏡就變脆。
所以錫的含量大多在二到三成,既能保證鏡面光亮能夠持久,也能確保銅鏡不那么脆,但銅鏡依舊容易摔爛。
這是常識,杜氏特地向李笠強調這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