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辦法,魏晉風流,高門士族看不起騎馬這種行為,以至于整個士大夫圈子都看不起。
行伍出身的官員,為了融入士大夫的圈子,出行也坐起了牛車。
整個上流社會鄙視武人,鄙視騎馬,可想而知馬政好不到哪里去,本來就缺馬,馬政還不行,就沒有充足的戰馬。
如此一來,軍隊在平原地區的戰斗力就不行。
北面那兩個鄰居,成日里打仗,打起來時騎兵一群群的對沖,朝廷諸公是不知道,還是裝作沒看見?
想想李義孫所說“國朝極重軍功”,再想想梁國遲早會的侯景之亂,李笠只有嘆息。
有錢崇佛,沒錢整頓軍備、提升軍人待遇、多養戰馬,看上去幅員遼闊的王朝,實際上就是身材臃腫的肥豬。
北面那兩頭成日廝殺的猛虎,遲早要把目光轉到南邊。
這個話題有些沉重,李笠打岔:“我見郎君讀書寫字,說日后要去國子學讀書,不知學成之后會如何?”
蔡全回答:“在國子學讀書,通過策試,就能入仕。”
李笠只是隨便一問,聽到這里,愣住了,心中驚訝:考試做官?不是九品中正制的投胎做官?
蔡全見李笠發呆,解釋:“我也只是知道個大概。”
梁國以國子學、太學教育人才,并以策試錄用(入仕),此為經學生策試入仕制度。
若按晉以來的慣例,以九品官人法與門第直接入仕,不通一經的士族子弟需年滿三十歲方可,寒族子弟好像要年滿四十歲才行。
不過,國朝實行的經學生策試入仕,就不受這個年齡限制。
在國子學讀書是為國子生,入學條件當然有,一看門第,二看資質和學業。
至于入學年齡,就有十歲入國子學的世家子弟,一般而言,入學的學子年紀在十二到十五歲為多。
國子生數額有限,想要入學,得經過考核,或者“召補”、“選補”,也就是有缺額時補入。
資質太差的人,即便入了國子學,也會被同學嘲笑,顏面大失。
入學后,國子生會分科學習,譬如明經科,根據所學經學典籍,又有別稱:譬如《周易》生,《禮》生,《正言》生等。
國子學和太學都允許旁聽,旁聽條件較為寬松,有時旁聽生的人數可以達到數百。
國子生經過一年左右學習后,接受“射策”(即經學考試),依成績高下入仕,獲得不同的官職。
射策成績,大概分高第、中第、下第三等,高第又稱甲科,為第一等成績,稱“射策甲科”,極難獲得。
天監年末、普通年初,宗室子弟也要策試入仕。
李笠聽到這里,有些失神:這不就是科舉么?或者說是科舉的雛形?
雖然門檻很高,范圍很窄,但毫無疑問這就是科舉的雛形。
如果梁國國祚持續數十上百年,這制度會不會演變成科舉?
然而沒有如果,梁國在國家間的競爭之中敗北,自己崩潰,再好的“文”沒有“武”的保護,也就只能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