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塘、曾泉叩謝,幾乎要激動地哭起來:王府的管事,在鄱陽都是橫著走,多少人想給王府做事而不得,他們今日如愿以償。
果然還是李郎有手段!
兩人如是想,和劉德才一起聽世子講話,李笠在一旁聽著,心不在焉。
結果必然如此,他沒什么好關心的,白瓷的燒制工藝正好近期成熟,那就必然會大放異彩。
而世子來鄱陽,兩件事碰到一起,一個機會就出現了,他原來的計劃要變。
見劉德才即將得到提拔、辦理官窯事宜,李笠很欣慰,他欠了這位“世叔”許多恩情,今日,算是報恩了。
當然,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,他是花了很長時間才琢磨明白,鄱陽郡新平鄉,應該就是后世所稱“瓷都”——景德鎮。
那么,新平遲早會誕生白瓷,自己無非是加了一把力。
白瓷在后世沒什么稀奇的,但在這個時代,卻是稀罕之物,至少在梁國,各地瓷窯燒出來的瓷器,絕大多數都是青瓷。
青瓷的“青”,不是說瓷器的顏色是青色,還有黃色、黃褐色等相近顏色。
青瓷是那么的普遍,以至于人們都認為瓷窯燒出來的瓷器,就該是青色,至于偶爾出現的白瓷,類似于白化動物那樣罕見。
白瓷的白,當然不是指純粹的白,相對于青瓷而言的白瓷,“白”色可以是淺色。
就成分而言,兩種瓷器燒制時所用“瓷土”,絕大多數成分其實是一樣的,唯一不同,是...
李笠想到這里,瞥了一眼世子手中的白瓷碗。
呵呵,誰想不到,這秘密是如此簡單,記載在后世的旅游小冊子里,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,但他注意到了。
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白(瓷)出于青(瓷)而勝于青。
白瓷的出現,在瓷器發展歷史上的‘時間坐標’,大概是南北朝后期到隋這段時期。
現在就是南北朝中后期,那么白瓷必然會意外出現,李笠直接把意外變成‘合情合理’,于是,大新聞就有了。
朝廷一旦知道新平有人可以用當地的土燒制出白瓷,那是必然要在新平設官窯的。
而新平地區那么大,好土那么多,必然是官窯、民窯共存,燒制不同檔次的白瓷,由此產生大量利潤。
所以,白瓷的“首發”該怎么發,是李笠一直在琢磨的事情。
鄱陽郡名義上是鄱陽王的封國,那么讓鄱陽王府捷足先登,提前布局,伍、曾這兩家人,就能獲得應有的好處。
他自己,就能有一個不錯的機會,“中大獎”的機會。
劉德才三人告退,蕭嗣饒有趣味的看著李笠,問:“李三郎。”
“小人在。”
“莫非劉書佐于你有恩?”
“正是,小人自幼喪父,劉書佐是家父好友,自那時起,對小人家中多有照顧,小人銘記在心,自然要報恩。”
“而彭家幺子,與小人是好友,他家好,小人自然水漲船高。”
“原來如此,”蕭嗣笑起來,再問:“你不是說要為王府效力?怎么只顧著引薦,自己沒有下文了?”
李笠回答:“小人能騎不能馳,能射卻射不準,還得苦練,又不通文采,無法立刻為第下分憂。”
““彭蠡湖里如今鬧水寇,小人要召集鄉里,拿起弓箭、魚叉護漁,無法離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