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四郎仔細一琢磨,覺得不倫不類:“這是要練騎射對吧?為何不騎馬,騎獨輪車?”
“道理很簡單,像樣的馬,哪怕是只能代步的馬都不好買,馬不夠,如何能騎馬練箭,再說養馬的開銷很大,難以承擔。”
李笠把手一攤,黃四郎聽了,不知該說什么。
確實,養馬耗資不小,養一匹騎乘馬(代步)的錢糧,可以養兩三個人。
又要有專人伺候馬匹,準備草料、喂食、修剪馬蹄、打掃馬廄等等,甚至還得有馬醫,這都是開支。
而李笠這里,花了一年多時間,東拼西湊弄來近百匹騎乘馬,基本都是代步馬的水準,其中五十匹,是“專人坐騎”,給部曲及一些護院專門配的。
又有三十匹,專門供出行代步之用,剩下不到二十匹,給護院們練習騎馬,所以沒那么多富余的馬,用騎射練習。
黃家雖然養著馬,也都是用于代步,黃四郎騎馬打獵,基本上都是騎馬代步而已,到了地方,徒步狩獵。
因為鄱陽地界沒什么地方,能寬闊到讓人盡情策馬馳騁、騎射打獵。
而想要買到良馬,基本靠運氣,
李笠在養不起太多馬的情況下,卻執著的讓人練習騎射技藝,哪怕只是騎著獨輪車。
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,創造條件也要上”,這就是李笠說過的話。
想到這里,黃四郎饒有趣味的問:“李郎,你練射箭已有....一年多了吧,不如,我們比試比試?”
切磋技術,李笠求之不得:“行,這邊請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秋風中,候鳥南飛,在彭蠡湖各處落腳,使得湖區變得熱鬧起來,形形色色的鳥禽,成群結隊,多得數不清,讓人看了眼花繚亂。
喜歡打獵的人們,迎來了一年之中最讓人激動的月份,對此,喜歡打獵的黃四郎再熟悉不過。
現在,正隨著李笠的隊伍,在湖中某處打獵。
參與打獵的人們,分成許多小隊登岸,各自行動,李笠留守‘中軍’,等著大伙滿載歸來。
天上有鷂鷹追逐著小鳥,在眾人頭上盤旋,許多人見狀手癢,想要將其射下來,不過難度很大,最后還是放棄了念頭。
善射之人,都已經去打獵了,如今跟著李笠的人們,射術尋常,沒有底氣射鷂鷹。
鷂鷹和大雁不同,飛起來時又快又靈活,上下盤旋,時高時低,身形又小,想要瞄準都很困難,遑論射中。
黃四郎有想過將這猛禽射下來,不過估了估距離,覺得把握不大,就放棄這個念頭。
一直都是旁觀打獵的李笠,閑來無事,見那鷂鷹在頭上飛來飛去追逐獵物,根本就不怕人,于是讓手下拿來一張弓。
黃四郎定睛一看,卻是一張桑木弓,看弓身的粗碩程度,弓力能有二石,不由得驚訝:李笠一直都在練習射箭靶,從沒見射獵物,莫非...
李笠彎弓搭箭,瞄準上方,動作流暢且輕松,黃四郎不由得抬頭看天。
抬頭看看那鷂鷹,只覺要射中很難,卻聽弓弦聲起,離弦之箭貫穿那猛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