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,李笠可不急,既然敢在鄱陽王世子面前立軍令狀,那他就一定能做到。
看著眼前正在忙碌的手下,看著即將準備完畢的攻城器械,李笠信心滿滿。
這個時代的攻城戰,防守大于進攻,所以即便是一座小城,只要地形合適加上守方意志堅定且應對得當,攻方要破城,時間以月計,且傷亡不會小。
所幸,眼前這座東府城,是建康城內的一座內城,地勢并不險要,四周平坦,守城方可倚仗的只是高墻,城外壕溝也就是個添頭。
旁邊,同樣身著鎧甲、戴著兜鍪的張鋌,擔心李笠過于緊張,導致頭腦發蒙、無法指揮作戰,想緩和一下緊張氣氛,便給李笠講起東府城的由來。
東府城所在地,在晉時為執政權貴府邸,因為在臺城以東,稱為“東府”。
晉末,后來的宋武帝劉裕在東府大興土木,筑府舍、修城垣、練兵,將東府建為東府城,于是府邸變為了小城。
自那以后,東府城常為揚州刺史治所,有時兼作相府。
宋末,蕭道成受禪前,就以東府城為齊王宮。
因為東府城在秦淮北、青溪東,位置重要,每當建康有戰事,無論是兵變還是內外攻防,東府城都會成為雙方爭奪的據點。
所以,東府城經過百余年的不斷加固,城墻高聳而堅固,只要守軍不出內鬼,攻城方要破城,會付出很大的代價,花許多時間。
“你說這城墻高聳?很高么?”李笠看著眼前的東府城城墻,不以為然,張鋌不知李笠何來的底氣說東府城墻矮,便解釋:
“東府城的城墻只比臺城外城墻矮些,可不能輕視。”
“臺城的城墻,又能高到哪里?”李笠看著張鋌,笑起來:“我知道臺城城墻用料十足,是包磚夯土城墻。”
然后指著眼前的東府城:“東府城的城墻,是夯土城墻,沒有包磚,所以,按照夯土墻的結構特點,既然基座不夠寬,那就高不到哪里去。”
“了不起有五丈,也就四層樓的高度,很高么?”
后世各種大樓,那才叫高,李笠按著印象,估算眼前這東府城墻的高度,覺得也就后世尋常四到五層樓的高度。
打這種小小的矮樓還“屢攻不下”?你們的思路有問題!
李笠如是想,對張鋌說:“攻城無外乎三種破城,其一,破門;其二、破墻;其三登墻頭。”
“東府城的城門,肯定從里面堵死了,破門行不通;破墻的話要挖地道,土方量很大,耗時耗力,不要說一日,就是一個月都辦不到。”
“所以我們要登墻頭,那么首先得壓制城頭守軍。”
見工頭...部下跑來向自己稟報,說已經準備就緒,他便對旁邊督戰兼協調的李朗說:“李將軍,可以開始了。”
李朗代替鄱陽王世子在攻城現場督戰,聞言傳令:“擂鼓,攻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