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郎主放心,張郎都安排好了。”鄭原回答,看著李笠,由衷夸贊:“郎主一身是膽,某等佩服之極。”
“一身是膽?那是怪人,要我說,兵為將膽。”李笠笑道,“諸位,才是我的膽吶!”
張鋌匆匆而來,面帶春風,見部曲們各自散去,恭喜李笠:“恭喜李郎,賀喜李郎,如今可是脫胎換骨,做流內官了。”
此為套路,以便給湘東王一個交代,維護宗室顏面。
后來,李笠隨后得了任用,那就是“授東冶令,板材官將軍”。
他不太懂官制,所以對于這任命一頭霧水。
“這個..官制我不是很懂,里邊說話。”李笠走進房間,和張鋌各自坐好,然后聽對方講解官制。
梁國官制有些復雜,即有官品制,又有官班制,要仔細說,說幾天都說不清楚,所以張鋌簡要介紹。
官班制,有流內十八班,班多為尊,譬如位列十八班的官職,是丞相、太宰、太傅、太保、大司馬、大將軍、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
尚書令、太子太傅、左右光祿大夫,為十六班。
皇弟皇子府諮議(參軍),為九班,譬如湘東王府諮議參軍徐君蒨,其官職就是九班。
已經在建康之役喪命的徐驎,生前擔任的少府寺丞(少府丞),為四班。
太學博士、國子學助教,為二班。
東西冶令,為一班。
流內十八班官職,稱為流內官,也是士族子弟的起家官職,而李笠如今得授東冶令一職,是流內官了。
除此之外,又有流外七班,是寒門庶族、吏姓寒人起家官職。
張鋌已經盡可能說得簡單,但是李笠還聽不懂,不過注意到一件事:他不是寒門庶族,勉強算吏姓寒人,那么,按道理起家官、遷轉官了不起是流外官。
現在,他為官的第一個官職直接是流內官,雖然只是最低的一班:東冶令。
一當官就是流內官,這是士族子弟入仕的待遇,但東冶令是“工”,是濁官,被人看不起,不會有士族子弟當這種官。
“那,莫非我立下大功,救臺城于危難,只配得這種官做?”李笠明知故問,張鋌見他這么問了,索性點明:
“我認為,陛下正是想用李郎,才有如此安排,否則,隨便封個雜號將軍即可。”
“這是第一步,以李郎的出身,驟然做流內官,極易受人詰難,所以,先做個濁官,至少入流了。”
李笠當然明白這任命里的意思,張鋌見其想通其中深意,便不多說,僅就這項任命進行講解:
“得任流內官,位登二品,這是太平時節,許多人欲求而不得的。”
流內十八班和流外七班,是士族子弟、寒門庶族以及吏姓寒人的區別,寒族、寒人想當流內官,難度很大。
流外七班,是寒門庶族以及吏姓寒人專屬的起家官和遷轉官,也許熬得幾十年,都無法“入流”,成為流內官。
若想起家官為流內官,那么在州郡中正品評出的品級(中正品,不是官品)至少是二品,所以起家為流內官有“位登二品”的說法。
李笠現在,就稱得上“位登二品”,官職東冶令,是流內一班。
作為對比,藩王國的許多佐官是流外官,若李笠之前得鄱陽王世子征辟,當個尋常佐官,了不起是流外官。
此外,地方官制也有官班,州有二十三班,郡守及丞為十班,縣制七班。
武官也有官班,還有上百個將軍號,十分復雜,一時半會說不清楚。
而且,若天子封李笠一個雜號將軍,即便這雜號將軍官班不低,也只是看上去威風,其實上虛得很,比不上流內一班的東冶令實在。
李笠又問:“那我又...板材官將軍,這是?”
他不懂官制,所以覺得“板材官”將軍很難理解,而且這三個字倒過來念,那就是“棺材板”,感覺很驚悚。
所以得張鋌解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