鍛煉的是戰時的組織、調度能力,而軍隊要有戰斗力,將帥的組織、調度能力是很重要的。
李笠繼續發表自己的看法:“打仗時,兵力越多,就越要求妥善組織、及時調度,否則容易亂,一亂就容易崩。”
“無論是敵前筑壘,還是快速攻城,大量的土木作業,是打勝仗的依靠,最明顯的一個例子,就是建康之役....”
去年十月底,侯景攻入建康,圍困臺城。
后來,勤王軍匯合,于今年元月初,試圖跨過秦淮河,在青塘一帶扎營,為大軍后續過河做好準備。
結果,負責主攻的韋粲所部兵馬,夜間渡河時因為大霧導致迷路,延誤時間,抵達預設陣地筑壘時,被北岸侯景叛軍發現。
對方立刻發動猛攻,結果梁軍這邊,負責后續接應的將領怯戰,導致營壘尚未立好的韋粲軍陷入重圍后孤立無援,韋粲及韋氏宗親數百人悉數陣亡。
韋粲是韋睿的孫子,祖父當年的邵陽一夜營,孫子想重現,卻未能實現。
因為突發事件(夜里大霧彌漫導致迷路),加上友軍“賣隊友”,使得敵前筑壘失敗,扛不住敵人猛攻,全軍覆沒。
李笠總結:“經驗教訓,我們要記著,無論是敵前筑壘也好,快速攻城也罷,一定要隨機應變,應對各種突發狀況。”
他又舉此次攻鐘離的例子:“如今是汛期,我們乘船順流而下,風險是很大的,因為河水暴漲,原有河道看不清楚,船只很容易撞到原來的河岸上。”
“到了鐘離,也可能會因為意外,導致水寨拼不起來,亦或是北岸過于泥濘,導致棧橋、工作平臺搭建速度變慢。”
“兵貴神速,這句話誰都會說,但是要及時排除各種意外的干擾,將己方的作戰意圖實現,這可不容易。”
“說白了,打仗和建房子、做買賣一樣,都是要動用手頭人力物力,去完成一件事情,為了完成這件事,事前要做好謀劃,然后調動人力物力,按照謀劃去實施。”
“實施過程中,遇到突發狀況,要及時解決,一旦計劃趕不上變化,要及時作出決定,決定繼續下去,還是應變,亦或是停工、止損。”
“這樣的能力練出來,即便日后帶兵打仗,也能派上用場,所以,不要以為自己真就是個監工、工頭,應付了事。”
“所以,我們的當務之急,就是提升隊伍和個人的組織能力,不要老想著提刀砍人,砍人的機會多得是。”
眾人點頭稱是,黃?想了想,問:“接下來,我們是不是要去攻廣陵..廣陵周邊的城池?”
李笠回答:“目前不會,因為鄱陽王只負責‘關門’,防著北面,‘打狗’得其他人來,否則稍有閃失,淮南便會為東魏所趁。”
“侯景實力尚在,野戰怕不是那么好打的,所以要等朝廷調兵,但再調兵平叛,糧草是個問題,得秋后了。”
黃?又問:“何必那么麻煩?不如走水路,大軍從京口出發,直接在對岸廣陵邊上登陸,又快又近,不就結了?”
“侯景還有不少軍隊,你渡江去打,怕是要被半渡而擊。”
李笠笑起來,“而且,眼見著七八月份廣陵潮起,廣陵、京口江面,可不好行船。”
“屆時,江北叛軍就是想南攻京口,也不好過江,空有兵馬,卻使不上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