鄱陽城郊,一個造紙小作場里,便服出行的李笠正向工匠請教造紙工藝流程,想要搞清楚以造紙的工藝原理。
造紙術,是四大發明之一,而紙張,是文字和文化傳承的載體,如果能夠改良造紙工藝,讓紙變得物美價廉,這可是一件澤被后世的大功勞。
不過李笠沒那么大的志向,他研究造紙工藝,是想要以竹為原料造紙,即“竹紙”。
然后推廣“廁紙”、“餐巾紙”,以取代“廁籌”、擦手布。
廁籌又稱廁簡、廁轍、廁篦,是‘方便’之后用于清潔的細木條或者竹條,千百年來無論貴賤,都用這玩意。
而李笠對于這種清潔方式不是很適應,希望能用“廁紙”來取代廁籌。
這個時代當然有紙,所以李笠在家起居時,只用“廁紙”而不用廁籌,然而所用紙張,便宜的不好用,用貴的紙,好像太浪費了。
而且,李笠不光自己用,還想要推廣“廁紙”、“餐巾紙”,以此扶植起造紙產業,正大光明賺錢。
但消費得起‘廁紙’的人家,家境必然殷實,對于紙張的‘品質’肯定有很高要求。
要實現構想,除非改進造紙工藝,能以較低成本大量生產品質不錯的“廁紙”、“餐巾紙”,這樣的紙制品才會有銷路。
李笠如今是地方官,有時間來實現自己的構想,卻因為不懂造紙,只能請教‘專業人士’,先弄清楚目前的造紙工藝,再想辦法改進。
改進的目標,是降低成本,提升品質,若能用尋常可見的竹子為原料造紙,想來能有效降低成本。
這個時代已經有“竹紙”了,但并不是如今流行的紙制品。
主流造紙原料是麻、桑皮、藤皮,至于用竹造紙,有地方是這么做的,但不多。
一臉滄桑的老紙工,絮絮叨叨的說著:“竹紙,草民見人做過,但制漿麻煩,還不怎么吸水,不好用,所以做的人少。”
李笠問:“制漿如何麻煩?”
“府君,竹子砍下來,要在塘里浸泡至少三個多月才能泡透,而麻和樹皮的浸泡,沒那么久。”
“泡過的竹子,還要削去竹青,然后剁爛,費時費力,漚漿時,要燒更多柴禾,用更多石灰,打漿時更累。”
“這樣啊...”李笠琢磨起來。
江州各地有很多竹子,數百年來,就以竹制品聞名。
若能夠改良造紙工藝,以竹為原料造紙,將竹紙變成“江州名產”,對于發展江州各地經濟是很有幫助的。
產品策略李笠都想好了,先推出“廁紙”、“餐巾紙”,然后推出一般品質的書寫、繪畫用紙。
打開銷路,再把名號打響,然后技術有償轉讓,吸引更多人辦造紙作場。
增加產量和對原材料的需求,帶動下游產業發展,形成產業規模,搶占中低端市場份額。
然后,進行產業升級,推出高品質的書寫、繪畫用紙,占領高端市場,如此一來,造紙業就會成為鄱陽乃至江州的主力產業。
以此創造大量‘就業崗位’,吸納大量閑散勞動力,讓更多的窮苦百姓能有機會找到一碗飯吃,至少能養活自己。
但如果不能實現工藝突破,讓竹紙的成本明顯下降、品質(譬如吸水性)大幅提升,這一構想就只能是構想。
現在看來,以竹為原料造紙的工藝還不成熟,李笠想要改進,卻找不到好的辦法。
李笠正和幾位工匠請教造紙工藝,有吏員匆匆而來,說公廨有要事,請李笠回去處置。
“何事如此著急?”李笠覺得奇怪,見吏員含糊其辭,不由得心中一動:莫非,與戰事有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