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江州官軍(大部分)的戰斗力之低下,也讓李笠大開眼界。
戰局的發展,果然如他所料,蕭詧占了湓城后,沒有繼續往東進攻,而是釘在湓城,來個圍城打援。
先把各地增援尋陽的援軍逐一收拾,然后進行“戰場遮斷”,往南昌攻來。
戰場遮斷,指的是派出游騎大范圍活動,既刺探軍情,也攔截梁軍的斥候,使得湓城到南昌之間各地守軍驚慌失措,無法弄清楚他們的具體情況。
于是乎,敵軍主力從容接近南昌,與此同時,蕭詧利用自己的身份,鼓動各地大戶‘棄暗投明’,追隨“昭明太子之子”,助他奪回本該屬于昭明太子一系的御座。
效果是不錯的,本該守上數月的南昌城,就因為出了內鬼,半夜開了城門,使得敵軍輕易入城。
這不能怪劉孝儀無能,實在是有心無力。
太清元年,侯景開始作亂時,劉孝儀就抽調郡兵數千,隨路過南昌、進京勤王的衡州刺史韋粲前往建康。
隨著韋粲的陣亡,這些勤王的豫章郡兵也消失在秦淮河畔。
即便數年后,豫章郡軍府的兵力恢復了,但恢復的只是人數,戰斗力可沒那么快恢復。
而且當年在建康捐軀的不止普通兵卒,還有許多忠誠的基層將領。
于是,劉孝儀對郡兵的控制有所下降,無法有效震懾城內各種野心勃勃之人,待得敵軍兵臨城下,自然就防不住城里出內鬼,被人里應外合。
而李笠,知道敵軍攻打南昌是要圍城打援,權衡利弊之下,決定見死不救。
這不是他居心叵測,實在是南昌難救:敵軍擁有騎兵優勢,兵力總數也不少,考慮到助戰魏軍可能經驗豐富,不是好對付的對手。
李笠有能打仗的隊伍,可一旦在南昌城外傷亡過大,鄱陽就完了,他上任后辛辛苦苦忙了一年打起來的基礎,也會隨之化為烏有。
敵軍騎兵戰斗力實在兇悍,又狡猾,李笠覺得自己硬要救南昌,只會連鄱陽都搭進去。
而蕭詧也很慎重,并未派遣水軍進入彭蠡湖、南下攻打鄱陽,大概是忌憚李笠對彭蠡湖很熟悉,又能動員湖區大量船只、漁民參戰,所以生怕水上決戰落敗。
由此可見,蕭詧請來的打手,不僅兵能打,將也很有頭腦。
也不知是魏國的哪個名將,跑到這里撒野來了?
李笠如是想,看著輿圖,期待不已。
鄱陽是他的“主場”,所以期待敵軍來攻鄱陽,然后利用“主場優勢”,讓來犯之敵的優勢不再是優勢。
是這樣么?
李笠陷入沉思,敵軍既然不走水路來攻鄱陽,就是顧慮他為鄱陽人,熟悉湖區情況,而且有赫赫戰功證明實力。
那么,不走水路來攻鄱陽,就會走陸路來攻鄱陽么?
李笠看著輿圖,眉頭緊鎖:換做是我,就不會這么急。
而是以南昌為據點,煽動各地豪強起事,封官許愿,收買人心,短時間內,聚集數萬乃至十余萬烏合之眾。
再來攻鄱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