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止是他,麾下將士個個摩拳擦掌,想要建功立業,封妻蔭子,所以,即便西征之路崎嶇難行,也毫不畏懼。
若時機合適,他就要繼續往西進攻,收復漢中。
即便道路再艱險,也要去。
眼前這條漢水河谷道路,古來就有,然而,數百年來爭奪漢中的戰爭,外來者的行軍路線,基本上都是由關中入蜀,很少從襄陽方向西進。
即便是盤踞蜀地的勢力對外出擊,也基本是往北走,入隴右或關中,很少派主力沿著漢水東進,入荊襄之地。
原因就在這條路不好走,過于狹長,一旦中途受阻,就會失了先機,對方完全有時間從容調兵堵截。
正是因為如此,己方才有機會出其不意,先攻漢北地區的穰城等地,吸引魏國從關中調兵東進。
與此同時分兵西征,收復東梁州,再看有無機會收復梁州。
如此時機,若錯過了,可能就再沒有了。
王琳轉回大帳,卻見梁森和彭均候在帳外,他趕緊說:“不知二位將軍等著,失禮,失禮了。”
三人私交不錯,彭均還是王琳的“生意伙伴”,所以場面話不多說,很快說起正事。
“方才使者回來,說李遷哲舉棋不定,恐怕,是想要左右逢源。”
王琳將消息說出來,梁森和彭均交換了眼神,說:“不如,我們率騎兵先行,增援前鋒?”
王琳搖搖頭:“不可,李遷哲若真的首鼠兩端,加上城里有魏軍駐扎,必然會關門自守,二位的騎兵沒法攻城,只會白白挫了銳氣。”
“安康之戰,無需勞累二位,接下來抵御魏軍反撲,以及可能的收復漢中,才是硬仗,屆時,就要靠二位沖鋒陷陣了。”
彭均回答:“既如此,那我們就厲兵秣馬,等著打硬仗!”
于公,梁森和彭均是李笠的部下,于私,兩人是李笠的同鄉好友,按說不該在王琳帳下聽令。
更別說,兩人是率領騎兵助戰。
王琳很清楚,這些騎兵,可都是李笠好不容易攢起來的些許家底。
數量不多不少,卻很珍貴。
李笠之所以如此安排,當然另有緣由。
官軍收復江陵、襄陽,實際上已經收復了荊、襄二州,這也是天子想要的結果。
那么接下來該怎么辦?是見好就收,還是見機行事?
為此,將帥在襄陽有一番商議。
涉及機密,參與的人很少,而屢立大功的李笠,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策略。
權衡利弊之后,主帥、江夏王蕭大款,實際負責軍務的王僧辯,和主要幾位將領,認可了李笠提出的策略。
并立刻付諸實施。
作為該策略的提出者,李笠同樣肩負重任,需要帶兵出擊,實現自己定下的目標。
王琳承擔了西攻安康的任務,他覺得相比李笠要冒的風險,自己西征路上要承擔的風險小得多。
因為種種原因,李笠出擊無法帶上騎兵,卻又不想讓梁森和彭均作壁上觀,于是讓兩位率領騎兵給王琳助戰。
既是幫忙,也是磨練。
王琳知道這是絕對的信任,李笠相信他不會肆意揮霍、吞并這支騎兵,感慨之余,也佩服李笠的膽氣和果斷。
就打仗而言,毫無疑問,李笠是個“大膽狂徒”,卻又膽大心細。
這個瘋狂的策略,如同一場豪賭,風險很大,可一旦成了,那可不得了。
可稱奇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