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,丹水畔,臨時宿營地里鼾聲此起彼伏,卻被潺潺流水聲所掩蓋。
丹水南岸,吃飽喝足的李笠,用千里鏡觀察著敵營。
天道酬勤,他和部下跋山涉水,辛苦了一番,趕在預定日期抵達預定地點。
果然比魏國援軍早到,所以運氣不錯,不能浪費了。
此次奇襲,目標有二。
目標之一,就是伏擊沿著武關道前往荊襄的魏國援軍。
但碰不上也不要緊,因為還有另外一個目標,那才是此行主要目的,伏擊只是‘隨緣’。
現在,既然碰上了,就不能錯過。
只要干掉這支援軍,至少能爭取一個月時間,進入漢北的梁軍主力,能盡可能將更多漢北地區百姓南遷,遷入漢水以南梁國境內。
即搶奪漢北之地的人口,抽魏國的‘骨髓’。
沒有人,就沒有勞動力,缺乏勞動力,就無法在漢北大規模種田,那么駐軍所需的糧食就得從外地運來。
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,所以,魏國接下來能在漢北地區維持的駐軍兵力就會變少。
然后,梁軍每年夏秋之際北伐,襲擾漢北地區,一來就食于敵,消耗對方糧食產出,二來消耗魏軍兵馬。
持續個三五年,魏國的血就會被漢北這塊潰瘍放掉大半。
當然,這襲擾戰略只是李笠個人的構想,此次梁軍攻入漢北地區的主要目的,就是針對人口。
如果他此次奇襲,若能成功伏擊魏國援軍,漢北就能遷走更多的百姓。
如果他未能伏擊魏國援軍,于大局并無阻礙,匯集了司州兵馬的梁軍主力,完全有能力一邊堵住想要沖出武關道的魏國援軍,一邊遷移百姓。
如果他的奇襲,不僅成功伏擊魏國援兵,還完成另一個任務,那梁國能爭奪的不只是人口,還有地盤。
李笠放下千里鏡,問前來匯報的黃?:“都準備好了?”
“準備好了!”黃?回答,滿臉都是興奮之色,“有千里鏡幫忙,大概摸清那些將領的帳篷所在”。
“一會動手,包管讓他們群龍無首!”
李笠很滿意,輕聲說:“我們運氣不錯,趕在增援兵馬之前,抵達這里,可以說是守株待兔了。”
黃?點頭:“對,不過就算來晚了,也無所謂,畢竟我們來此處,最大的目標是另一個。”
黃?笑起來,李笠笑笑,隨即下令:“準備渡河。”
黑暗中,大量人影入河,向對岸游去,如今雨水未多,所以丹水水位不是很高,水流也不是很湍急,對于李笠及部下而言,渡河進攻不成問題。
李笠一直認為,一個計劃環節越多,變數就越大,成功的幾率就越低。
所以,他為自己此次突襲設定了兩個目標,簡單可行。
其一,伏擊援兵,成功與否,隨緣,不成功也沒關系。
其二,破壞武關道某處路段,也就是讓武關道在一定時間內,無法通行大隊人馬。
己方收復江陵、襄陽,魏國必然派援軍解圍,然而,己方攻城速度快,就有幾率打一個時間差。
他率軍穿越蠻區,選擇在此處出現,有一定把握,撞上沿著武關道東進的魏國援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