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看路程和時間,這個位置,大概是武關道由西往東路程的五分之三處。
他若從襄陽出發、在鄖鄉北上穿越蠻區抵達此處,有極大幾率碰到過路的魏國援軍,而對方絕不會想到會有伏兵。
所以,是一個伏擊的好機會。
但這伏擊的變數太大,還是隨緣。
李笠出擊的首要目標,就是在這里用“火燒水激”制造塌方,毀壞道路,最好能形成堰塞湖。
如果即無法伏擊魏國援軍,也沒法制造塌方、阻斷道路,此乃天意,無話可說。
但李笠還是覺得,“火燒水激”的成功幾率不小。
這里前不著村、后不著店,若錯過了援軍,正好可以偷偷行事,對方反應過來,掉頭來阻止,也得數日后了。
數日時間,足夠現場砍伐樹枝、木柴,實施“火燒水激”,五千兵靠著沿路收集的干糧,以及在丹水河岸捕魚打獵,能撐一段時間。
即便有小股敵軍來襲,因為地形狹長,他完全能擋住。
即便魏國派來數量較多的軍隊,也要十幾天,所以,時間是充裕的。
現在,李笠成功伏擊了魏軍,當然要照計劃行事。
如果成功,這巨石及其周圍大片石壁滾落下來,必然破壞道路,有可能阻塞河道,屆時不僅道路受阻,河道上還會形成堰塞湖。
堰塞湖上游水位上漲,將岸邊道路淹沒,粗略估計,受影響的路段長度至少有二十多里。
如此一來,魏國在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,想要清理堰塞湖,就得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,但效果還不一定好。
因為這么大一塊石頭,沒有炸藥的幫助,短時間內根本就無法破碎。
雨季的洪水,恐怕也沖不走這巨石。
所以堰塞湖會存在不短時間,這二十多里的陸路是走不通了,只能走水路。
走水路倒也方便,從上游武關甚至上洛乘船順流而下,到這堰塞湖,可謂省時省力,而且因為河水水位提升,船的吃水能更深,所以能裝載更多的人和貨。
那么,累死累活,不過是給丹水搞了個二級河道,依舊無法把武關道給封閉?
這是事實,李笠也想到了,問題是,魏國要花多少時間,克服這一變故?
雨季就要來臨,屆時丹水水位暴漲,這落石形成的堰壩,就會變成河水沒頂的‘滾水壩’,船只靠近的話十分危險。
然而,上游地區,河岸兩側是陡峭山壁,沒寬闊之處做臨時碼頭,除非用大量船只拼接出浮動碼頭,以鐵索固定。
然后,拼接出浮橋,越過堰壩,在下游構建浮橋、浮動碼頭,作為‘擺渡’。
這需要時間,而且隨著河水水位大漲,施工、維護難度同樣會上升。
如此一來,主力大軍就無法東進,雖然派遣小股軍隊也能繞道前往荊襄,但這小股軍隊去東邊,就是送人頭。
或者,從關中出發的軍隊,走洛水河谷這條道路,往東進入洛陽盆地,再經由闕南地區轉南,翻越山脈入荊襄。
這條路同樣崎嶇、狹長,主力大軍走的話不是不行,但耗時耗力,后勤消耗很大。
況且洛陽還在齊國手中,走這條路去荊襄的魏軍主力,動靜不會小,一旦被齊國發現,就有可能被對方偷襲、斷后路。
李笠認為,只要能成功把石壁弄塌、巨石滾落,就能有效中斷武關道至少半年多時間,這期間,魏國主力無法東進,梁國可以從容在漢北地區經營。
半年時間,足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