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風起,雪花落,策馬行走在原野上的李笠,看著四周似曾相識的景色,回想起五年前,隨大軍北上的往事。
那年是太清元年,東魏大將侯景反叛,向梁國稱臣,隨后梁軍大舉北上,沿著泗水進攻徐州彭城。
沿途,在自己國境內,肆意搶劫殺人,讓隨軍出征的李笠大開眼界。
大軍抵達彭城下游寒山附近,便筑堰壩,要回水灌城。
堰壩筑好了,大軍有城不攻,有援不打。
糊里糊涂的主帥,糊里糊涂的將士,于太清元年年底,在寒山堰打了一個糊里糊涂的大敗仗。
五年過去,又有一支大軍沿著泗水北上,不過此次頗為麻煩些,要先克泗口上游的東楚州,再克上游的東徐州,才能進入徐州地界。
齊國的東楚州,就是梁國太清元年時的東徐州(治宿豫);齊國的東徐州,就是梁國太清元年時的武州(治下邳)。
五年前的北伐軍出了己方武州便入敵境——徐州,距離彭城不算遠;如今的北伐軍,過了淮水就是敵境,要連克兩座城池,數座戍堡,才能進入徐州地界。
屆時,對方必然已經嚴陣以待。
想到這里,李笠放慢馬速,看看四周。
看著四周一盤蕭瑟,看著行走在岸上的漫長隊伍,看著航行在河里的龐大船隊,李笠忽然有一種“風蕭蕭兮泗水寒”的感覺。
不過,李笠今非昔比了,他可不是看客,不僅是‘北伐諸將’之一,還是助戰的“中軍”將領。
中軍和外軍對應,即駐守京城的軍隊,聽中樞調遣,為禁衛軍,李笠是左游擊將軍,所部兵馬就是中軍一部。
天子派中軍(李笠)助戰,當然是有原因的:一,李笠是此次出征策略的擬定人,必須參與實施,那么,以左游擊將軍的禁衛軍官職帶兵出征,名正言順。
二,主帥是皇子、南海王蕭大臨,父親給兒子派‘打手’,方便辦事,理所當然。
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李笠要幫蕭大臨‘刷戰功’,制衡最近風頭極盛的江夏王蕭大款。
第三點很重要,也是李笠此次謀劃得天子認可的原因之一。
這涉及到皇帝和皇太子數百年來的權力博弈:皇帝在世時,得防止皇太子坐大、提前奪位。
但又不能把皇太子削弱太過,否則將來即位后,坐不穩皇位。
所以,通常的做法是皇帝要扶持一名皇子來‘掣肘’皇太子。
結果,江夏王蕭大款運氣不錯,不僅收復湘州,又收復江陵、襄陽以及沔北之地,雖然只是掛名主帥,但聲望已經如日中天。
令皇太子黯然失色。
即便蕭大款未必有意‘奪位’,但事實上已經在聲望上有能力威脅皇太子,所以,基于制衡,天子必須再讓一個皇子刷軍功,把蕭大款稍微比下去一些。
如此一來,由皇子掣肘皇太子,然后皇子之間相互掣肘,這才是理想的權力平衡狀態。
天子有這樣的需求,李笠便適時提供‘刷軍功’的‘服務’,讓天子的需求得以滿足,這就是李笠有把握推行‘北伐收復失地’策略的信心。
現在,是一眾將領帶著皇子蕭大臨“刷軍功”,把齊軍當游戲里的怪物來“刷經驗”。
至于到最后,是梁軍把齊軍當怪刷,還是梁軍被齊軍當怪刷,就在戰場上見分曉。
李笠回頭看看自己的隊伍,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映入眼簾。
作為掛職禁衛將軍,李笠麾下其實主要是他自己帶的營兵及部曲,并不是正式的禁衛軍。
這些營兵是從建康之役開始,追隨他征戰的各批入伍青壯,如今已成長為老兵,戰斗力有保障。
隨軍出征的,還有梁森、武祥、彭均、黃?等鄱陽同鄉(雜號將軍),這也是李笠對伙伴承諾中的“今年拉個大項目”。
只有不斷的打仗,才能讓伙伴成長起來,哪怕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血和淚,也是值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