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云密布的上午,李笠臉上卻是陽光燦爛,走在半山腰的小路上,邊走邊哼歌。
跟在身邊的張轱轆,雖然看不見郎主的笑容,卻能聽得出郎主如今是笑逐顏開。
之所以會這樣,當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,齊軍撤退、淮北轉危為安是其一,捷報傳到建康,天子大悅,讓李笠報上立功將士名單以定獎賞是其二。
其三,是天子體諒李笠常年為國征戰,與夫人分離多年,恩準新平夫人攜子女到徐州,和李笠團聚。
張轱轆看得出,最讓郎主高興的,就是第三件事。
如今夫人一行,在兵馬護送下,即將抵達徐州寒山,而遠在鄱陽的趙娘子,也帶著子女同行。
所以這幾日李笠總是笑呵呵的,以至像是在傻笑。
李笠哼了一會歌,問:“怎么不說話?”
“小的怕打斷郎主興致。”
“無妨,有什么好消息,說來聽聽。”
“嗨,小的哪有什么好消息,郎主知道的消息,比小的多多了。”
“話不是這么說....”李笠繼續向前走,“對了,我記著你家大郎,快六歲了吧?”
“謝郎主掛念,小的家里大郎,確實快六歲了。”
“那可得開蒙,讀書、認字。”
“是,賤內在來信里說了,莊里的學堂,已經上門登記,待到秋天,就能入學、開蒙。”
主仆一邊走,一邊聊。
張轱轆和其他二十三名“高手”,十二年前,離開闕南,跟著李笠和梁森南下,來到梁國鄱陽。
從此,在鄱陽生根發芽,陸續成了家,都有了子女。
李笠在鄱陽內史任上,組織、鼓勵百姓開荒、屯田,自己也組織人手屯田,于是李家有了大莊園。
李家的部曲、僮仆們,都陸續成了家,在莊園里落戶,家眷們都有事做,有一份穩定的收入。
子女們都能在新設的學堂里開蒙,至少要學會讀寫常用字,以便將來有更好的任用。
部曲、僮仆們沒了后顧之憂,自然更加全心全意為李笠做事,張轱轆等二十四人,雖然屢立戰功,迄今依舊沒有一官半職。
卻都無所謂。
他們在梁國毫無根基,跟在李笠身邊,可比混官場好得多,也不用受什么氣。
更別說李笠戰功赫赫,很有本事,將來必將位高權重,給這位當走狗,威風得很,可不比自己在外做個小官輕松、如意?
說著說著,來到半山腰,前方走來幾名女子。
那幾名女子之中,頭兩個戴著椎帽,其一為薛月嫦,其二,為段玉英。
后邊跟著的則是‘健婦’,個個腰掛短棍,身材魁梧(相對而言),是府里的‘女保鏢’。
“郎主。”
薛月嫦率先問候、行禮,健婦們亦是如此,而戴著椎帽的段玉英,也停下腳步,向李笠微微躬身行禮。
李笠點點頭,吩咐:“嗯,多走動走動,散散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