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收入,不是梁國的破爛鐵錢,也不是什么布帛,而是鹽。
他們有了鹽,再轉賣各地,利潤可不低,因為自古以來,販鹽都是暴利的買賣。
更別說,和官府合作,還有其他便利。
李笠說了一通,讓吏員帶著這幾位去辦相關事宜,自己彎下腰,撿起一段煤樣,仔細端詳起來。
那一世,他去過微山湖旅游,所以在徐州逗留過。
因為很留意旅游區簡介里的各種歷史介紹,所以知道了徐州的一些發展歷史。
近代洋務運動,徐州是個有煤有鐵的好地方,煤、鐵礦較為集中,其位置就在徐州以北數十里外的利國驛附近。
利國驛中的“利國”,是歷史上留下的地名,據說北宋時,利國鐵冶就很出名了。
到了近代洋務運動,因為官府在利國驛附近發現新的大型煤礦、大型鐵礦,便辦起了煤、鐵廠礦產業。
徐州各地還有不少煤礦,所以曾經有煤都之稱。
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瑣碎、不起眼的知識,李笠才敢打徐州(彭城)的主意。
這個地方,為四戰之地,雖然重要,但目前以梁國的國力來說,不好守,又不好屯田。
在其他人看來,如同雞肋。
但在李笠看來,是寶地。
前提是盡快把煤礦、鐵礦辦起來。
近代徐州附近率先發現的大型露天煤田,在利國驛和徐州之間,所以當第二支齊國援軍被淹、段韶兵敗身亡后,李笠就派出人手,到彭城以北地區勘察。
結合當地人所知的一些情況,花了大半年時間,找到了一處淺層礦脈。
這里,是不是歷史上近代率先發現的露天煤礦?不得而知,反正有煤就行。
地方找到了,煤炭的大規模開采,勢在必行。
有了高熱值(相對木炭而言)的燃料,大規模煉鐵才能鋪開,有了充足的鐵料,局面就活了。
李笠放下煤樣,拍拍手,向外走去。
鐵冶將來開工,名字他已經想好了,就叫“利國鐵冶”,雖然彭城依舊是湖中島,但是水運變得方便起來。
而寒山堰,攔截了獲水、泗水,擁有源源不斷且充沛的水力資源,正是別處無法提供的。
煤、鐵、水動力加在一起,其組合爆發出來的威力,不是這個時代的人,可以理解的。
所以,在別人看來宛若絕地的彭城-寒山組合,在他手中,卻是大有可為的地方。
待得時機成熟,再加上鄱陽樂安的超級銅礦,那真是...
。。。。。。
寒山堰,排水渠旁,此刻已經變成巨大的水力作場,許多水輪不斷轉動,提供充沛的動力。
作場一隅,煤磨機旁,身著工作服的趙孟娘,看著正在運轉的機器,以及‘質檢’剛送來的煤樣,眉頭緊鎖。
新式燒磚工藝,以煤粉為燃料,而煤粉要磨得夠細,達到一定的目數(篩網的孔數),才能作為合格的燒磚燃料。
煤粉目數的要求,是鄱陽磚窯多年實踐而得的結果,必須做到,否則就是不合格產品。
她放下瓶裝煤樣,問:“還不夠細,沒到達規格,怎么回事?”
工長趕緊回答:“我們還在調,最遲后日,就能完成。”
“時間節點不能出錯,出錯了,后續工期都會受影響。”趙孟娘一邊說,一邊向外走去,隨員亦步亦趨。
“如今官府要大興土木,需要很多磚,磚窯能否如期投產,需要各工段協作,若遇到什么問題,要及早匯報,不要存著僥幸心理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