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,李笠正和趙孟娘吃晚飯,因為天氣寒冷,所以弄起“火鍋”,備好食材,一邊吃,一邊聊天。
這年頭飲食實行分餐制,所以后世那種幾個人圍著一桌菜吃飯、喝酒的情景,基本上看不到。
不過在自家關起門來吃飯,李笠不需要那么講究,再說,‘吃火鍋’這種用餐方式,確實很愜意,也很新穎。
所用火鍋,為‘傳統樣式’的銅火鍋,燒的是炭,考慮到趙孟娘行動不方便,李笠又不想讓人在一旁伺候,所以自己來加炭、煮食材。
受限于現實條件,備下的食材沒有那么豐富,青菜很少,基本上都是肉食:魚肉丸,魚片等。
還有在鄱陽很少食用的面食,譬如云吞等。
林林總總,備了許多碟,反正天氣寒冷,肉食不容易壞,所以李笠今日要大快朵頤,而趙孟娘的‘戰斗力’也很強。
她不是一人吃,所以胃口很大,吃火鍋能吃很多,而且她發現李笠吃火鍋時話特別多,經常說起一些奇奇怪怪的話題。
譬如此刻作為主食的“通心面”。
通心面,為李笠琢磨出來的一種面食,如同小竹管,直徑半寸,長約三寸,適當烹飪后,風味不錯,趙孟娘很喜歡吃。
既然是面食,當然是用面粉制成,不過靠手工可不好做,得用專門的機器。
把面粉、水、雞蛋攪拌,加入適當的鹽,然后放入‘通心面機’,擠出‘通心管’,然后切斷,變成一截截的‘短管’。
這些柔軟的‘通心管’經過烘干(晾干),就成型了,有許多種做法。
所以,外面的人若沒見過通心面的制作過程,很難大量制作出來。
“做面管容易,做鐵管可就難很多了。”李笠說著說著,果然又‘偏題’了,趙孟娘認真聽著。
鐵管怎么做?
不算復雜,先鍛打出長條狀的鐵片,然后以圓鐵棒(粗細如筷)為‘冷骨’,將鐵片“卷”起來,做出短鐵管,此為“卷制”。
然后將幾根短鐵管用熱鍛焊工藝焊接起來,就能制作出長鐵管。
這樣的長鐵管可以作為吹管,用于玻璃器的制作。
李家的玻璃窯經過多年發展,員工們已經掌握了許多玻璃器的制作技術,譬如,用鐵管蘸上一坨熔融的玻璃料,從另一頭不斷吹氣,就能吹出“玻璃泡”。
然后將其制作成大肚玻璃瓶等器具。
這就是鐵管(鐵吹管)的用途,卷制鐵管制作起來耗時耗力,成本高。
用銅來卷制銅管也行,但銅較貴,鐵比較便宜。
于是李笠想了別的辦法,那就用水力鉆床驅動長鉆桿,把實心熟鐵棒“鉆透”,變成“通心管”。
這種鉆制鐵管,管壁勻稱,尺寸統一,堅固耐用。
只是鉆桿的制作頗為不易,尤其鋼制鉆頭本身的制作就頗為麻煩,且因為磨損經常要更換,所以鉆管的成本還是偏高、鉆管過程頗為費時。
對于玻璃窯來說,因為鐵吹管的用量不大,所以成本問題不明顯,用卷制鐵管即可。
但作場里,很多情況下,需要金屬管替代竹管,那該怎么辦?
內徑較大的管材(排水管、通風管等),可以用陶罐(拼接)、鑄鐵管,但內徑不大不小的細管材,譬如熱水爐的出水管,竹管不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