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,寒山上忽然響起笛聲,笛聲悠揚,匯聚成樂曲,回蕩在城池上空,街道上過往行人不由得駐足細聽。
夏侯琦就是其中之一,他來寒山已有一段時間,很快就被每日午后定時響起的樂曲所吸引。
這樂曲為笛子吹奏,聲音特別響亮,所以夏侯琦認為非人力能夠吹響。
果不其然,仔細一打聽,得知山上有名為“風笛”的大型樂器,雖然也是笛子,但風來自水力推動的風箱,再由人來操縱各笛的風門。
據說當初齊軍圍城時,就是被風笛吹奏的北地樂曲激起將士思鄉之情,以至于軍無戰心。
樂曲聲中,夏侯琦繼續向前進,一名僮仆緊隨其后,走著走著,夏侯琦忽然覺得天空一暗。
抬頭看去,卻是一道高架水渠擋住了陽光。
夏侯琦看著這幾乎和城墻等高的石砌高架水渠,有些失神。
寒山城規模越來越大,雖然就在寒山堰旁,但擴大的城區里,居民取水頗為不便,打井不好打,所以需要水渠供水。
一開始是在地面開鑿水渠,卻容易因為下雨或者各種原因,雜物、泥沙進入水渠,導致水質變差。
于是,徐州州廨調集人力物力,修建了這一道長長的高架水渠,以寒山(山腰)為起點,橫貫寒山城南北,為城中居民提供干凈的飲用水。
這道高架水渠為石砌、拱橋樣式,上有水渠,據說渠寬一丈,必要時可以走人。
遠遠看去,就像一道有無數拱門的橫梁,橫在寒山城上空。
別處城池,可沒有如此景觀,甚至建康也看不到,所以高架水渠可視為寒山城(北城也有一道)的標志建筑之一。
夏侯琦繼續向前走,街邊是一處空地,方圓大概四百步,地面為鵝卵石所砌,中心有一個水池,池邊有石砌圍欄。
池中間有一眼井,井口高于水面,內有泉水不斷噴涌而出,然后流入池中。
他第一次看到這池子時,以為真是地下泉水噴涌,后來得人介紹,知道正是高架水渠向這井供水,所以才會有水冒出來。
也就是說,這眼井,就是城中供水點之一,居民只要提著桶來到水池邊打水即可。
而溢出來的井水會沿著溝渠向外流去,和其他流水一道,流入一個“排污渠網”,將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排泄物及廢棄物帶走。
寒山城的排污渠網很密、很大,各排水渠定期清理,并有頂蓋,即便遇到連日暴雨,也能把城內雨水排出城外,不怕產生內澇。
夏侯琦站在水池邊,看著居民打水,看著潺潺流水,覺得這里比壽陽城好多了。
只要一下雨,壽陽城里街道便泥濘難行,出行的人若無車輛、肩輿代步,只能光腳穿著木屐,挽起褲腿,在一片泥濘之中行進。
這些泥濘之中,還夾雜著人、畜的便溺,卻避無可避。
到了目的地,還得洗腳、換上趕緊的鞋子,才能登堂入室。
在寒山就不一樣,夏侯琦住了一段日子,發現下雨、雨后的寒山城,街道頗為干凈,因為地面為鵝卵石鋪成,也沒有太多積水。
雖然許多人也是光腳踩著木屐出行,但到了目的地,腳上只是有水以及些許泥沙,擦一擦就行,不像在壽陽那樣。
想到壽陽,就想到了家族目前的窘境,夏侯琦抖起精神,繼續向前走。
當年梁國開國時,譙郡夏侯氏出了勛臣夏侯祥,其子夏侯亶、夏侯夔,連任南豫州、豫州刺史。
當時豫州州治壽陽,于是夏侯氏族人在壽陽聚居,廣置田產,家族興盛。
但誰也沒想到,六七年前的侯景作亂,夏侯氏居然出了附逆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