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青州地界,州治東莞東北,大峴山,一柱柱烽煙陸續升起,山上穆陵關守軍發現有大量梁兵沿著官道自南向北行進,往關隘接近。
這可不得了,從北徐州州治即丘北上求援的使者,前幾日剛經過穆陵關,往北面青州而去。
現在,梁軍居然出現了,那就意味著南青州州治東莞已經淪陷,或者被圍。
梁軍往關隘而來,一定是要趕在青州南下援軍抵達之前,拿下此處。
這是妄想,穆陵關前后山路,寬度僅容一車通過,縱使來犯之敵兵力再多,也施展不開,所以易守難攻。
不僅如此,年后,朝廷往穆陵關增兵五百,關隘守軍兵力累計近千人,要擋住來犯梁兵,輕而易舉。
號角聲響起,守軍開始備戰,關上關門,且不忘點起烽煙。
不久,北面烽燧陸續升起一柱柱烽煙,向北而去,給青州傳遞敵情。
關城上,弓箭手準備就緒,見著梁兵沿著狹窄道路過來,守將下令用塞門刀車堵住關門,以防萬一。
他們的職責是守著關隘,不需要主動出擊、把敵人趕走,所以只要閉門自守就行,而從南青州出發的援軍,很快就會抵達這里。
卻見梁兵在距離關隘百余步距離停下,不再前進,似乎在準備著什么。
南面遠處,大峴山腳,李笠用望遠鏡觀察山上的穆陵關,想著自己最近從史書上看到的一段歷史。
將近一百五十年前,晉朝的北府軍將領劉裕(后來的宋武帝),率軍討伐南燕,而南燕的地盤,大體上是大峴山南北、泰山以西的青州地區。
即后世的山東東部地區。
當時晉軍沿著泗水北上,在下邳登岸,舍棄輜重、船隊,輕裝北上抵達瑯邪(大概位置是如今的即丘),沿途留兵筑壘,提防南燕騎兵斷后路。
主力繼續北上,翻越大峴山,過穆陵關,進入山北平原地區,擊敗攔截燕軍,直撲南燕國都廣固。
圍城數月,破城,南燕滅亡。
當時晉軍北伐經過的穆陵關,就是眼前這座關隘,劉裕通過滅燕,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威望。
然而后方也起了火:天師道首領盧循自嶺表廣州起兵,走陸路北上,過江州,接連擊敗晉軍,入長江,走水路直撲建康。
可以說劉裕滅南燕的時機抓得很準,也很險:劉裕決定伐燕時,盧循在嶺表廣州已經有不穩的跡象。
晉軍主力若北上攻燕,戰事沒有一年半載結束不了,盧循必然乘虛而入。
劉裕力排眾議,率軍伐燕,滅國之后立刻班師(耗時不到一年),正好把盧循擋在建康城外。
無論是伐燕還是擊敗盧循,都體現了“兵貴神速”的用兵原則。
所以,一直在學著打仗的李笠,此次出擊同樣要講究一個兵貴神速。
戰前他做足了準備,集中兵力發動進攻。
以自己的部曲騎兵作為先鋒,拿下氶縣、即丘,徐州兵馬隨后跟進,壓制各地齊軍據點。
李笠又轉北,抵達南青州州治東莞城外。
他分兵堵住守軍,等候輕裝跟來的徐州軍兵馬,合兵后再攻城,自己則馬不停蹄,率軍來取東莞東北不到百里距離的穆陵關。
只要拿下關隘,就能關上青州地區齊軍南下的通道,如此一來,大峴山南部地區,即齊國北徐州、南青州地區,悉數為梁國所有。
如此,徐州東面就安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