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二大喜:“行,行!這邊請!”
。。。。。。
武庫,大量箭矢正在入庫,庫吏們正在清點,偶爾起意來查武庫的李笠,則在一旁抽查。
隨意拿起一支箭,仔細看起來。
箭很普通,箭鏃為四棱細長錐形,用于破甲,因為是批量制作,所以各破甲箭的箭鏃外形都一樣。
看完箭鏃,李笠試了試箭桿軟硬度,又比了比直度。
這是拼接竹箭桿,為三到四根細竹條粘接而成,粘合劑為魚鰾膠,用機器修型,兩端再以絲弦纏繞。
因為取材方便,制作不算復雜,所以產量很大。
如果把箭桿打分數,滿分一百分,合格為六十分,這種‘量產’箭桿能有七十分。
由工匠精心細作的‘精品箭桿’能有九十分。
但戰場上弓箭手用的箭,講的是量大、堪用、便宜,所以批量生產的‘七十分’箭桿,對于軍隊用箭來說就是最好的箭桿。
用的箭羽,也是極其‘垃圾’的雞毛(取自雞翅膀尖的幾根羽毛),所以造價很低,一支箭的‘出場價’折錢大概是六十文。
李笠將箭放好,看著眼前一大片木箱,只覺看到的都是錢。
再便宜的箭,數量一多,也是個天文數字。
一個弓箭手出征,基本裝備是:手中一張弓、羽箭三十支。
三千弓箭手就要配箭九萬支。
若這些箭都是最便宜的雞毛箭,耗錢五千四百貫,還不算弓的錢,后續的箭矢補充還不包括在內。
而徐州軍的步兵們,全都要攜帶弓箭,無論長矛兵、刀盾兵等,臨戰時先拋射幾輪箭矢再換主兵器。
兼職弓箭手的長矛兵、刀盾兵,作戰時不需要攜帶那么多箭矢,但總兵力數量多,加上必備弓箭的騎兵,軍隊需要的箭矢自然也就更多。
羽箭是消耗品,若預期之中的戰斗會很多、戰爭曠日持久,就得在戰前盡可能囤積羽箭,并且調撥到各地城池、營壘、堡寨,以作不時之需。
所以,寒山堰的官、民箭矢作場現在已經全力開工,在原料得到充足供應的情況下,不分晝夜制作箭矢。
公廨統計過,目前官、民作場的箭矢日產量,粗略統計是二十萬支。
原材料(竹、木、羽毛)為公開求購,所以,當各作場全力生產時,巨大的需求,養活了許多人和商家。
其中有養雞鴨鵝的養殖場,制作魚鰾膠的作場,販賣竹、木的行商,以及受雇傭在作場里制作箭矢的普通百姓。
當然,還有接了訂單、日夜趕工的民辦箭矢作場。
寒山堰充沛的水力資源,撐起了生產力,大量水力作場全力開工后,生產出來的量產型兵器,足以在短時間內武裝大量人員。
在多方努力下,徐州軍有充足的物資保障,加上充分的訓練,以及不斷地實戰磨練,戰斗力很有保障。
所以李笠的徐州軍,是一只吃人的猛虎,而不是看門的‘旺財’。
看著眼前大量等著入庫的物資,李笠很滿意,對于未來充滿信心。
可問題是,建康城里的權貴們,即便高看他一眼,恐怕還是把他和麾下軍隊,當做一條獵犬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