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州刺史為安陸王蕭大春,排行第六,庶出,無同母弟,按排行和皇位無緣,所以無心也無力參與皇位爭奪,自然也反應不過來。
問題在于抵近建康后,建康那邊,會不會讓他入城。
刺殺父親、嫡兄的逆賊,其主謀大概是某個皇子或者宗室,對方既然敢動手,想來此時在建康,亦或是在建康有內應。
所以,對方不會讓他從容進入建康,一定會從中作梗。
甚至,在半路上截殺他,不讓他抵達建康。
對此,蕭大連和心腹們商議后,做出了一系列應對。
首先,派出使者前往建康,聯系一些必須聯系的文武官員,譬如表兄、吏部尚書王褒,打好招呼,讓這些人知道,他不日就會抵達建康。
其次,派出另一撥使者前往建康,偷偷聯系一些故將、故吏,封官許愿。
然后,讓這些人在建康城里大造聲勢,駁斥“南郡王涉嫌弒父、害兄”的說法。
并掐準日期,對外宣稱南郡王回京奔喪,即將入城。
做好該做的鋪墊,提前一步大造聲勢,他抵達建康后,才會有‘內應’,而不是一片啞然。
那個“南郡王府有猴子出沒”的指控,蕭大連認為可笑至極,根本就沒有實據,所以明眼人都可以看出,這是潑污水。
所以蕭大連有自信駁倒任何非議。
但是,即便他順利入建康,順利獲得支持,登上皇位,萬一有其他人不服,起兵造反,怎么辦?
譬如某位皇子,譬如某位藩王。
若這些人在建康作亂,發動宮變,蕭大連有信心靠著自己帶來的精銳以及拉攏的將領,將叛亂平定。
畢竟建康城里的兵馬數量有限,他有大義名分在,掌握了禁軍,加上自己的精銳,勝算還是較大的。
就怕有人從外藩起兵,因為有充足時間做準備,所以能夠集結重兵進攻建康,這就需要野戰決勝。
所以,蕭大連需要拉攏能征善戰的將軍,以其為帥,率軍出征,把這些逆賊擊敗。
蕭大連部下沒有能征善戰的名將,但他認為這不是問題,只要自己能夠繼位,有了大義名分,就能調兵遣將,平定叛亂。
譬如宿將羊鴉仁,但最合適的人選,蕭大連認為建康城里就有:領軍將軍陳霸先。
蕭大連知道陳霸先的事跡:陳霸先之前南征交州,平定叛亂,威名傳到建康,祖父都為之高興不已。
后來,陳霸先又揮師北上勤王,奉命收復司州,與魏軍鏖戰,麾下將士能征善戰。
如今任領軍,統率禁軍,雖然蕭大連不清楚父親遇刺身亡是否為陳霸先失職有關,但終究有失職之責。
那么,按照“使功不如使過”的辦法,他覺得自己若登上皇位,只要給陳霸先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,想來對方會很用心去完成。
而同樣戰功赫赫的北荊州刺史王僧辯,因為坐鎮沔北,且為湘東王故吏,立場可疑,所以不在考慮之列。
至于那個據說很能打的徐州刺史李笠,因為坐鎮淮北,要提防齊國入寇,調不得,同樣不在考慮之列。
面對接下來的局勢發展,蕭大連已經有了周全的考慮和安排,所以,關鍵還是能進入建康,順利繼位。
他已經下定決心,等自己繼位后,一定要揪出元兇,然后連同其黨羽一起游街、臠割,以告慰父兄的在天之靈。
至于那些敢作亂的人,有個是一個,統統都得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