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要求和,必須有誠意,但對方不打算交出侵占的益、梁之地,而打算交換俘虜,并且希望兩國之間承認事實:
周國承認梁國占了沔北之地的事實,那么,梁國要承認周國占了益、梁之地的事實。
兩國保持現狀,就此罷兵,一起對付齊國。
這個和談請求,朝堂諸公的意見各有不同,不過最后朝廷還是決定與周國罷兵,保持現狀,交換俘虜,一同對付齊國。
其中,輔政的鄱陽王蕭范,就是極力主張和談之人。
對此結果,蕭大連不置可否,反正朝廷目前無力收復益、梁,周國也無力奪回沔北,維持現狀也沒什么。
交換俘虜,讓被俘的梁國將士以及宗室回國,也說得過去。
然而,蕭大連卻從宜豐侯蕭修回國這件事里判斷,鄱陽王蕭范另有所圖。
鄱陽王一系,人丁旺盛,蕭范有近四十個弟弟,不過地位較顯的只有其中幾個,如今均有任用,加上回來的宜豐侯蕭修...
蕭大連認為,鄱陽王的幫兇又多了一個,因為鄱陽王的弟弟們大多難當重任。
鄱陽王的弟弟之中,湘潭侯蕭退、觀寧侯蕭永、豐城侯蕭泰,都是才能平庸之輩,爛泥扶不上墻。
武林侯蕭諮,十幾年前,任交州刺史,結果只會搜刮民脂民膏,導致當地豪強叛亂,又無法穩住局勢,無法平定叛亂,狼狽出逃,導致交州大亂。
南安侯蕭恬,在廣州刺史任上,因為私怨,毒死接任的大將蘭欽,也是個無才無德的陰狠之人。
幾個弟弟要么無能,要么犯過大錯、名聲狼藉,所以輔政的蕭范難以大用。
那么,其弟之中,就只剩下名聲、能力不錯的宜豐侯蕭修。
宜豐侯蕭修,年少時生母去世,他護送靈柩自荊州回京,江中遇大風浪,眼見著船就要沉了,隨行人員紛紛逃離。
蕭修卻抱著靈柩大哭,不愿離去,據說孝心感動天地,風浪為之平息。
高祖因為此事,嘉獎蕭修,列為宗室楷模。
后來蕭修為官多年,政績卓越、聲望不錯,在梁州刺史任上,遇魏軍(西魏)來攻,因為援兵斷絕,又無法擊敗魏兵,為保滿城軍吏百姓周全,才開城投降。
雖然丟了梁州、淪為階下囚,但蕭修此舉無礙大節。
所以,蕭大連認為,蕭范把弟弟蕭修交換回來,動機不純,肯定要引為左臂右膀,以便更好地把持大權。
對此,蕭大連一百個不服,鄱陽王并非帝系宗室,卻執掌輔政大權,他們作為小皇帝的叔叔,卻被排斥在外,這算什么?
就算要以宗室長輩來輔政,也該是湘東王,而不是鄱陽王。
蕭大連越想越生氣,不由得握緊雙拳,最近他掌握了一些證據,似乎能證明,去年年初建康元宵燈會的事變,幕后主使,是鄱陽王父子。
而不是昭明太子長房一系的蕭棟、蕭橋、蕭樛三兄弟。
元宵燈會那晚事變,桂陽王蕭大成等宗室遇害,又有人因此受牽連,丟了性命。
當時,都說幕后主使是昭明太子長房一系的蕭棟、蕭橋、蕭樛三兄弟,但三人拒不認罪,聲稱是被人陷害。
但最后,這三人還是難逃一死,蕭大連當時就認為這案子有些蹊蹺,現在一想,肯定是鄱陽王父子暗中搞鬼。
他判斷出對方的想法:意圖鏟除異己,把持朝政,然后...
“嘭”的一聲,蕭大連一拳砸在案上,脫口而出:“休想,你父子二人休想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