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繪畫水平也不低,用筆墨精心臨摹,畫出足以亂真的花紋和圖案。
問題是相同材質的紙張不好找,因為兌換券的紙張很特別,吸水性極差,泡水不爛(相對其他紙)。
兌換券用的墨也有蹊蹺,兌換券被水浸泡,其上墨水不那么容易模糊。
繪制兌換券上圖案的紅、藍、黃三種顏色墨水,色澤有些詭異,不太像是正常顏料的顏色。
所以種種防偽措施頗為有效,在高手眼中,很容易分辨真偽出來。
那些聚集在軍營門口收購兌換券的小販,肯定具備辨偽能力,加上有時間限制,所以,這假的兌換券,恐怕用不出去。
祖珽拿著假兌換券,陷入沉思。
為何軍府不直接發放物資給將士,而是畫蛇添足,弄出個兌換券來,多一番周折?
肯定是別有目的。
祖珽知道兌換券的門道:軍府發行兌換券,將士們(或者其他持有者)憑借兌換券,到特定商家那里兌換商品,這些商家再憑兌換券,到軍府換得等價銅錢。
兌現價格已經定好,而兌換券的發行原則是軍府手中有多少錢,才能發行等價的兌換券。
看上去很正常,但這個過程一旦形成“習慣”,商家得了兌換券后,不急著去軍府兌換等價銅錢,意味著...
意味著發行兌換券的軍府,有機會上下其手。
祖珽干過貪污受賄、坑蒙拐騙,所以思路異于常人,所以他認為,彭城公李笠的心思,就是在這“上下其手”之中。
但前提是人們對于兌換券的使用形成習慣,并認可其價值。
所以,祖珽認為,聚集在軍營門口“高價收購兌換券”的小販中,肯定少不了彭城公安排的人。
之所以聚集在軍營門口,向進出人員呼喊“高價收購兌換券”,就是要向將士們和過往行人營造出“兌換券真值錢”的氛圍。
軍府可以將發放兌換券給將士的行為變成慣例,且每次發放兌換券后,都有小販守門口喊著“高價收購兌換券”。
多搞幾次,“兌換券很值錢”這念頭就會在人們心中扎根。
當兌換券沒了期限限制,或者期限較長,人們的心態會變。
若兌換券能做到持有者在商家那里隨時兌換商品,商家能在軍府那里隨時兌現銅錢,人們會漸漸傾向于將其作為某種有信用的憑證,不急著兌現。
軍府沒了必須隨時兌現銅錢的負擔,就可以“適當增加”兌換券的發行數量。
譬如軍府能拿出一萬貫銅錢來應付兌現,卻發行價值一萬五千貫銅錢的兌換券。
如此就是憑空多出一筆錢,將其當做獎賞,分發給將士。
祖珽認為,這就是李笠的打算,以自己的信譽做擔保,變相騙錢。
卻比發行“當十錢”、“當百錢”、“當千錢”來騙錢厲害得多。
歷代朝廷發行大面值銅錢,目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,此舉太過明顯,任誰都知道是在騙錢,人人咒罵。
而李笠的做法,其實也是騙,可使用者被騙了還喜滋滋的。
“竊鉤者誅,竊國者諸侯,哈哈...”
祖珽輕聲笑起來,將精心偽造的兌換券撕碎。
他造假,不過圖的是小利,而李笠這路數,若他沒猜錯,其目的可不簡單。
對方斂財的手段,讓祖珽嘆為觀止,而行事的膽量,讓他更是佩服:
如此玩火,一旦搞砸了,全軍嘩變都不是不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