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去世,世子繼任,然后受禪,李笠便被追尊,成為新朝“先帝”,其他兒子作為宗室出鎮地方,穩得不能再穩。
如此一來,李笠的面子、里子都有了。
張鋌想著想著,有些郁悶:奈何李笠不理會啊!
他每次和李笠“理論”,都說不過對方,李笠總是有各種稀奇古怪的理由,把張鋌的主張給駁倒。
好吧,你沉得住氣,我這個長史,也得心平氣和才行。
張鋌收回思緒,琢磨起建康局勢。
湘東王再次“錄尚書事”,張鋌不認為這位藩王會老實。
太后沒什么娘家人可以依靠,所以只能靠東宮故人以及朝臣們來相互掣肘,搞權力制衡。
然而歷史證明,這種制衡持續不了多久就會失控。
湘東王門生故吏眾多,又是高祖之子,要是起了心思,恐怕那些輔政大臣不是對手。
而新任鄱陽王蕭嗣,也不知這么多年忙的是什么,招攬到身邊的能人,感覺能力一般。
所以蕭嗣要和蕭繹斗,恐怕會很吃力。
想到這里,張鋌又有些期待:說不得過幾年,湘東王鏟除異己,鏟到徐州這邊。
把李笠給逼急了,嚯嚯,那就精彩了!
。。。。。。
寒山,某“特供商店”附近,微服出巡的李笠,看著商店門口聚集的人群,只覺那段名言再正確不過:
一有適當的利潤,資本就膽大起來,如果有10%的利潤,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;有20%的利潤,它就活躍起來。
現在,二道販子們就開始活躍起來,因為收購兌換券后轉手的利潤,已經過了一成,向二成逼近。
今日,是公廨發放兌換券的日子,得了兌換券的吏員們,照舊立刻來“特供商店”買“特供商品”。
幾個定點商家,早已經備好貨,而二道販子們,也盯上了這些手持兌換券的吏員們。
他們不敢在公廨門口堵人,于是聚集在各處定點商家,圍堵前來購買“特供商品”的吏員。
憑著三寸不爛,還真的能說動一些人,把手中兌換券“高價出售”。
然后,二道販子將兌換券轉賣給急著進貨的商賈,過一手,賺一筆。
商賈及時進了貨,販賣到外地,人人都有得賺,皆大歡喜。
因為兌換券炙手可熱,而銷售特供商品能讓商家有額外的穩定收入,使其“現金流”明顯增加。
所以,那些有能力保證穩定供貨的大商家,也急不可耐的想成為“特供定點商家”,而寒山城里,兌換券的名聲越來越響。
大部分人,都知道這是個擊鼓傳花的游戲,但所有人,都覺得自己能在鼓聲停下來以前,把手中的花傳出去。
所以,參加游戲的人越來越多。
兌換券的“熱度”快速上升,僅過了三個月,其發行量已經大幅增加。
沒有人認為此舉有何不妥,因為誰都看出兌換券有利可圖,都想趕在兌換券崩盤之前,賺取更多的好處。
李笠沿著街道向另一邊走去,沿途聽到行人對兌換券議論紛紛。
按照后世的觀點,當路邊買菜的老婆婆都在討論股價時,意味著股市崩盤為期不遠。
兌換券不會崩盤,因為李笠有足夠的自制力,確保兌換券的發行有對應的“準備金”,確保各商家能夠有渠道來準備充足的“特供商品”。
然而“準備金”得靠別處賺來,要賺錢就得經商或者經營產業,特供商品中有不少種類,得從外地運來。
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,導致百業凋零,兌換券可真就會崩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