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,方山津西,稅關附近的交易市場內,各交易大廳里,無數的買賣雙方正在討價還價,人聲鼎沸,熱鬧非凡。
攜帶貨物過關的人,在交易市場里有一個臨時攤位,他們以賣主的身份,在此“守株待兔”,與進入市場、尋求進貨的買主進行交易。
這種交易為一對一的討價還價,也是最常見的交易方式。
若價格談不攏,議價的潛在買主離開,再有人經過,若對貨物感興趣,于是新一輪一對一的討價還價開始。
而交易市場里,有好幾種交易制度,分別在不同的場所進行,實行的是“競價交易”,以激烈的價格競爭,刺激著買主和賣主的心臟。
一處大廳外,滯留建康的湘州商賈畢雋,聽著廳內那聲嘶力竭的喊聲,看著手中的資料,眉頭緊鎖。
如今是九月十日,本來此時他應該已回到家鄉,和親朋好友共度九九重陽節。
但是數月前他來到建康后,恰逢建康實行新稅制,陸續實施了許多新制度,他和許多行商一樣,發現其中頗有蹊蹺,不由自主留下來,要好好琢磨一番。
畢雋讓堂弟畢慶帶著在建康購買的貨物返回湘州,自己則與許多湘州老鄉一道,成日里蹲在東西二津的交易市場里,研究新制度下的各種交易規則。
其中的“競價交易”,是他們,以及無數商賈研究的重點。
研究來研究去,研究者們不知不覺沉迷其中。
所謂的競價交易,其實沒什么特別之處,做買賣的人都知道什么是“競價”,但交易市場里的競價交易分很多方式。
其一,經有信譽的駔儈,對過關的貨物進行“定品”,然后,將這些貨物集中起來,一個個進行“競拍”,由一群買家對各個貨物進行叫價。
價高者得貨物。
其二,經過“定品”的貨物,由一群買家開價,但只開價一次:價格寫在紙上,然后由主持者公布,價高者得貨物。
這兩種競價方式很常見,以買賣雙方的關系而言,是一對多,即一個貨物(賣主),對多個買主。
只不過賣主不叫價,而是買主相互競價而已。
交易市場的競價交易,又有另一種方式,為多對多。
即多個同類貨物(賣主),對多個買主。
在交易主持者的主持下,買主對貨物開價,開價會變,賣主也對自己的貨物開價,不是一口價,而是根據買主們的開價,調整自己貨物的售價。
這種競價交易中,買賣雙方博弈,而買主之間、賣主之間也在博弈,所有人都在競價。
當然,具體操作,是由交易市場提供場所、“主持人”,并制定規則,維持交易秩序,并確保交易的最終完成。
交易時,買賣雙方不得直接開價,而是要通過名為“經紀”或“交易員”的駔儈,來實現“討價還價”。
可以說,這種交易方式極其刺激,若操作得當,買賣雙方均可以獲取比正常交易方式更大的利潤。
但不適用于所有類型貨物的交易,只有那些價格波動大的貨物,才能在這種競價交易之中,將利潤最大化。
即便如此,適用于競價交易的貨物有很多,建康作為一國之都,戶數進三十萬戶的大都會,每日產生巨大的需求,使得各地貨物云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