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,午后,私第,剛回建康不久的王琳,招待應邀前來作客的李笠。
“大王情況如何了?”李笠問,王琳搖搖頭:“唉,就靠人參吊命。”
李笠又問:“那,將來王妃鬧起來,你們怎么辦?”
“還能如何,朝廷來定吧。”王琳不住嘆氣,他被湘東王叫回來,無非是給世子蕭方諸撐腰。
湘東王知道自己一旦去世,王妃必然鬧事,找太后哭鬧,要讓嫡孫蕭莊繼任湘東王王位。
于是湘東王把在淮北亳州任職的王琳叫回來,也好給王氏姊妹和蕭方諸壯膽。
外任刺史,未得許可不得擅自離開任職地,所以湘東王在請辭“錄尚書事”之前,動用權力,把王琳調回來。
王家兄弟,如今在世的是王珣、王琳,王琳比起兄長王珣,能力更強,更有膽識,人脈也更廣。
給姊妹以及蕭方諸撐腰,勝算更大些。
畢竟,涉及“兄終弟及”還是“父死子繼”的話題,當朝太后以及宰輔們,不好反駁湘東王妃的請求。
雖然湘東王自有門生故吏以及心腹,但涉及這種事,其他人也不好多說什么。
且湘東王死后,湘東王妃就是王府后宅之主,到時候搞起事來,王氏姊妹這兩個妾,十分被動,蕭方諸也不好對嫡母有什么過激行為。
畢竟東海徐氏子弟,在朝中也頗有任職高位者,湘東王妃的兄弟沒幾個在世的,卻還有侄兒們可以依靠一下。
所以,湘東王讓王琳回京,就是讓王琳這個兄弟、舅舅,來盡心盡力給姊妹和外甥撐腰。
王琳明白事不宜遲,馬不停蹄趕回來。
說了一會,王琳把話題轉到另一邊:“我有所耳聞,說等尋陽王錄尚書事,于軍事這邊,要重用勛臣子弟、將門之后。”
“雖然不知是怎么個重用法,不過,希望你莫要多想。”
“你這是安慰起我來了。”李笠笑起來,接過話茬。
“國朝定鼎,勛臣及將門子弟,出身為京兆韋氏,河東柳氏,河東裴氏,又有南歸的泰山羊氏等,他們雖然比不上王謝高門,但名聲依舊顯赫。”
“朝廷用他們來裝點門面,和齊國那邊比起來,也頗為氣派不是?”
“況且遠親眾多,在周、齊兩國,都有同宗子弟身居要職,關鍵時刻,這種宗親關系,能派上用場也說不一定。”
“譬如招降納叛,同宗之誼,天生就能拉近相互關系,若招納其他士族出身官員,士族對士族,也讓對方覺得有面子。”
王琳聽出李笠語氣中的“怪調”,卻不接話,而是聽著。
李笠繼續說:“再說京兆韋氏,當年鐘離大戰,大破魏軍的韋睿,威振天下,有韋虎之稱。”
“其子孫在侯景作亂時,或勤王,或守臺城,無愧國恩、皇恩。”
“其孫韋粲,為文帝心腹,侯景作亂時率軍勤王,在建康鏖戰,為國捐軀,同時戰死的還有幾個兒子,以及族人上百,可謂滿門忠烈。”
“現在,朝廷要重用韋氏子弟,擔當軍戎重任,也是理所當然。”
“河東柳氏也是同理,而河東裴氏、譙郡夏侯氏,本就是國朝勛臣,在兩淮深耕多年,如今對其子弟加以重用,無可厚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