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風呼嘯,雪花飛舞,巨野澤畔,兩軍列陣。
梁軍在東,齊軍在西,各自軍陣綿延數里,陣中鼓角聲此起彼伏,相向緩緩前進。
梁軍中軍,主帥梁森以千里鏡觀察敵陣情形,齊軍左右兩翼騎兵眾多,有明顯兵力優勢。
如果無法有效遏制敵軍騎兵的進攻,這場仗會很難打,就算打贏了,也不好打成殲滅戰。
但這一仗,必須打成殲滅戰,才能確定戰略勝利。
梁森放下千里鏡,思索起來。
青州戰役打得很順利,御駕親征的皇帝過足了癮,而沿著泗水向北出擊的徐州軍等官軍,也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:拿下泰山郡,拿下碻磝津。
隨后,實際主持北伐軍務的大將軍李笠,根據戰局做出了調整,以皇帝親臨碻磝為誘餌,引誘渡河齊軍主動尋求決戰。
此舉果然奏效,從上游河段津口渡河、抵達南岸的齊軍,一反起初的不斷試探,很快聚集起來,然后迎著河岸向東進軍。
如今雖然入冬,但黃河河面尚未封凍,所以齊軍只能在碻磝上游津口渡河,然后先經過碻磝以西、梁國兗州西北面的巨野澤,才能進攻碻磝。
于是,準備就緒的徐州軍,在己方的預設戰場處,等來了決戰的對手。
根據斥候的偵查結果,齊軍主力大概有五六萬人,但包括了隨軍青壯,而騎兵不下一萬。
官軍這邊,主力是梁森率領的徐州軍,兵力近四萬(含部分隨軍青壯),其中騎兵一萬,另有智威將軍羊亮率領的一萬兵馬。
從兵力上來說,官軍和齊軍旗鼓相當,但騎兵不占上風。
梁森覺得,只要對方主將求穩、不失誤,這場仗打起來,己方要贏會很困難。
而種種跡象表明,對方極有可能求穩。
因為齊帝高演死了。
那是不久前的事,先是九月份,齊國那個被廢的少帝、濟南王高殷,在囚禁地晉陽“暴病身亡”。
到了十一月,齊帝高演在一次墜馬意外中受了重傷。
高演沒幾日就死了,據說臨死前,親口下旨,將皇位傳給同母弟長廣王高湛,而不是皇太子高百年。
為什么會這樣?
因為高演自己做的孽,他搶了侄兒高殷的皇位,還斬草除根,將已經被廢的侄兒弄死,現在,報應來了。
高演知道自己的兒子守不住皇位,而高湛已經參與過一次奪位宮變,必然會再來一次,于是主動把皇位讓給弟弟高湛。
目的,自然是希望弟弟放過自己兒子。
梁森覺得這不可能:叔奪侄位,然后斬草除根,兩件事,兄長做得,弟弟就做不得?
這是高家自己做的孽,而齊國的帝位更替,正好在官軍北伐青州期間發生,便導致齊軍的攻勢變得有些猶豫。
新君即位,要先穩定政局,恰逢梁軍攻占青州,齊軍肯定要反撲,可一旦反擊過程中吃了大敗仗,對于新君的聲望必然有損害。
所以,政治因素的影響,讓此次東進的齊軍各部兵馬都慎重起來,梁森判斷,對方此戰必然采取中規中矩的戰法。
因為對手,是梁國最能打的徐州軍。
號角聲起,打斷梁森的思緒,他再次拿起千里鏡,仔細觀察前方。
兩軍戰陣已經接戰,開始相互“擠壓”,即長矛兵開始對捅,正常情況下,這樣的“對擠”,會持續較長時間。
但是,“不正常”的徐州軍,不會讓這場仗打太久。
“發令,破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