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詢登上營柵,看著營外一望無際的平原,只覺心中沒底。
一百多年前,劉宋元嘉年間,宋文帝劉義隆先后發動了三次北伐,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,結果均以失敗告終。
原因有很多,主要原因之一,是冬季黃河結冰,于是河南、河北連成一片,魏軍騎兵可以在東西數千里戰線上任意一點突破、南下。
而兵力有限的宋軍,處處布防,等同于處處無防,各據點兵力有限,在魏軍騎兵的集中進攻下,只能勉強自保,根本就無法救援友軍。
宋軍無法和魏軍展開野戰,于是,眼睜睜看著魏軍騎兵如入無人之境,席卷河南、兩淮,大肆燒殺搶掠。
而孤立無援的各地宋軍據點和軍隊,被魏軍逐個擊破。
一百多年前宋軍面臨的困境,現在的梁軍同樣也可能遇到。
如今是秋末、冬初,梁軍先發動進攻,即便能在數月內全取河南州郡,可到了隆冬時節黃河封凍,齊軍必然強勢反撲。
千里防線根本就擋不住齊軍騎兵南下步伐。
到時候,關鍵還在野戰,只有擊敗齊軍的野戰主力,才能守住河南。
考慮到現實戰局,蕭詢有些擔心,因為大將軍詳細向他分析了己方的弱點,那就是新編練的府兵,因為未經磨煉,所以,可能打不了硬仗。
那么,為了能夠確保河南戰役成功,需要分兵一支渡河進入河北,把河北東南部攪得雞飛狗跳,吸引部分齊軍主力。
然后,河南這邊,要以他本人為誘餌,引誘齊軍以主力來攻,于是,兩軍決戰。
只有這樣,才能有機會盡快消滅齊軍的野戰主力(部分主力)。
確保河南、淮北不被齊軍騎兵席卷,避免各地據點變成驚濤駭浪之中岌岌可危的孤島。
然而,齊軍未必會選擇盡快決戰,一旦對方選擇四處襲擾,斷北伐梁軍糧道,使得戰事長期化,那就麻煩了。
如果官軍吃了敗仗,北伐無功而返,怎么辦?
狂熱過后的蕭詢,現在冷靜下來,有些后怕。
所以,唯一能依靠的,還是大將軍。
“大將軍,徐州軍,真能在河北,牽制敵軍一部分主力么?”
蕭詢問李笠,李笠回答:“齊軍若不認真對付徐州軍,徐州軍會讓他們后悔的。”
“可是....”蕭詢有些擔心,因為昨日收到捷報,徐州軍在聊城附近,擊敗了一支五千余兵力的齊軍,斬首三百,俘獲戰馬二百余匹。
這個戰果,感覺有些少,蕭詢覺得那支齊軍可能是一支偏師。
所以,齊國或許只打算以偏師纏住徐州軍,然后集中主力南下,入河南,來對付北伐的梁軍。
李笠看出了皇帝的擔心,見這位熱血過后果然開始后怕,不好潑冷水,只能給對方鼓勁:
“陛下,徐州軍會攻其必救,他們若真敢以偏師糊弄徐州軍,徐州軍會讓他們后悔的。”
蕭詢聽大將軍這么說,莫名安心了許多。
李笠不多說,陪著蕭詢繼續巡視,走著走著,腹誹:
你以為徐州軍擊敗的齊軍是偏師?開玩笑!那是五千左右騎兵的野戰主力啊!
當年,高歡集團和爾朱氏集團決勝負的韓陵之戰,高歡手頭也就騎兵二千,步兵三萬。
五千余騎兵,至少一人雙馬,在平原作戰的戰斗力,遠超三萬步兵。
徐州軍和這五千余齊軍交戰,打的是惡仗。
李笠知道戰斗細節,他侄子李昕,梁森的弟弟梁淼,率部反復沖鋒、交戰,胯下坐騎接連陣亡,換了幾次馬,人被射成刺猬(還好身著重甲),差點就沒于陣中。
之所以此戰徐州軍斬首三百、俘獲戰馬二百余匹,戰果看上去不怎么樣,是因為打出了擊潰戰,而不是殲滅戰。
馬多的齊軍,吃了敗仗后可以從容撤退(相對而言),死者也被同伴用馬馱著帶走了,而梁軍不敢放開了追擊,所以戰果較少。
也無法精確統計擊殺了多少敵兵、敵將。
捷報傳到后方,許多人都認為這只是一場“小勝”,對手兵力五千,為偏師。
然而,五千騎兵吃了敗仗,這消息傳到鄴城,可就不會讓人覺得是無關疼癢的“小敗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