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趁火打劫的周軍,極大概率能輕易取得洛陽,如同撿便宜。
導致皇帝蕭詢得了消息后,心態失衡。
在許多文武官員的攛掇下,少年皇帝想要把戰事擴大,將本來就不在此次北伐目標之中的洛陽,作為進攻對象。
畢竟,洛陽是中原朝廷的故都,“收復故都”這件事,政治意義十分重要。
李笠不認可這種計劃外的戰略冒險,并認為洛陽對于如今的梁國來說,是雞肋,能順便拿下當然最好,若不行,寧可晚幾年拿。
天下三分,梁國當前的戰略目標,是對付三國之中的“老大”齊國。
所以“老二”梁國、“老三”周國沒必要為了個洛陽決裂。
有什么恩怨,最好等一起解決了“老大”再說。
周國占便宜奪洛陽,奪了就奪了,反正本來洛陽就不在梁國手中。
若梁國為了洛陽而與周國爆發戰爭,只會讓齊國有機會喘息。
一旦齊國得了喘息的機會,憑借其雄厚的國力,依舊能同時壓制梁、周兩國。
齊國反擊,首當其沖的就是易攻難守的河南地區,所以李笠認為梁國最好的策略,就是拿下河南后趕緊固守,構筑黃河防線。
抓緊時間將這片肥沃的土地“消化”,給立功將士分田地,趁著開春,趕緊組織春耕,確保秋天能有像樣收成。
盡快使河南地區大量的人口、土地為國家掌握,提供充足的兵員和糧食,撐起牢固的防線。
若現在就去爭奪洛陽,此舉如同賭徒心態:我賭周國不會為了洛陽和我交惡,我賭齊國不會看著我和周國交惡便卷土重來。
李笠不打算強行否決皇帝的沖動想法,但要如何勸熱血上頭的少年皇帝,以較為冷靜的心態來權衡利弊呢?
他便和對方作了約定,來個“小賭怡情”。
現在看來,皇帝根本就無法控制自己的賭徒心態,一個勁的輸。
每天的一千文,全都輸得精光,各賭檔的檔主見著這位來了,眼睛笑得都瞇成一條線。
每一天,李笠全程陪同,默默旁觀,將一個少年的“沉淪”,看得明白。
蕭詢自尊心很強,所以要贏夠六萬錢,而不是“茍”住九千錢。
于是李笠建議,每天一千文,無論怎么輸,輸到只剩三百文時就得收手。
那么三十天過后,必然能“存下”九千文。
蕭詢也信心滿滿的保證能做到。
可每一次走進賭檔,蕭詢前幾把嘗到甜頭之后,就上了頭,然后開始輸,便想著回本,結果越想回本就越輸。
輸紅眼后,忘記了“止損”約定,每天必然把錢都輸個干凈。
反正來日還有一千文,蕭詢不在乎,于是,來日繼續輸,繼續輸個一干二凈。
不知不覺,過了二十九天,今天是最后一天,蕭詢拿著最后的一千文,想要翻本,好歹能賺夠九千文。
卻依舊輸個精光。
沒了錢,自然就沒法繼續“游戲”,蕭詢失魂落魄的離開,一言不發的走在路上。
李笠和宦者默默跟著,四周又有一些便裝侍衛,保護皇帝安全。
走了不知多久,蕭詢停下腳步,看著李笠:“大將軍,我明白了,賭博害人。”
因為是微服出游,所以蕭詢的自稱是“我”。
李笠聞言回答:“郎君請以大局為重,那地方,即便被人先拿去,也不要緊的,日后,我們會拿回來。”
“嗯。”蕭詢點點頭,繼續向前走。
這一個月的經歷,讓他明白賭博害人,輸三萬錢是小事,若輸掉好不容易得來的河南,甚至淮北,那才會讓人悔之莫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