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氣回暖,冰雪消融,卻有“倒春寒”。
而烽煙漸漸消散的河南大地,依舊暗流涌動,一如天氣那樣。
若不注意提防,很容易“著涼、生病。”
小黃,城中一隅,新設的河南道行臺臨時官署內,聽事,行臺尚書李笠,和行臺尚書仆射彭均交談著。
商量如何在河南布防、治理民政,避免被“暗流”所傷,避免“生病”。
河南戰事告一段落,官軍獲得第一階段勝利,李笠協助皇帝指揮作戰有功,進位大司馬。
軍號升為三十四班(最高班秩)中的車騎將軍,領河南道行臺尚書(實職)。
但他不可能在河南任職,需常伴皇帝身邊,所以行臺事務由副官——行臺尚書仆射代理,于是,彭均成了河南地區的實際主官。
李笠有不少事情要交代,首先說“綱領”:
“簡而言之,河南道行臺的職責有三個,第一,擋住齊軍接下來可能發動的反撲,不過黃河已經解凍,好對付一些。”
“第二,在河南各地度田、檢戶,給立功將士分田地,然后實行均田制,給大量無地百姓分田地。”
“第三,借助屯田制度,讓部分軍隊以屯田聚落形式扎根鄉里,構成完整的基層組織,將百姓組織起來,讓行臺各級官府的控制力,越過縣一級,直達鄉。”
“要把河南,變成大糧倉,變成兵員的來源地,加上徐州,甚至兩淮,就能構成一塊牢固的地基,屆時,我們就可以建起嶄新的高樓,而不用住危樓。”
“但這一切的前提,需要軍事勝利的保障,所以軍隊的建設、備戰,是排在第一位的,不能舍本求末。”
李笠最想提醒彭均的就是這一點,因為若沒有軍事勝利,什么都是空的。
彭均當然知道關鍵在哪里,所以,準備好今年再打一年的仗。
而且他也知道,自己所面對的敵人,不僅來自外面(河北),也來自內部(河南)
因為“收復”河南的梁軍,并未如許多人猜想的那樣,對各地豪強軟硬兼施、加以籠絡。
而是直接來硬的:不聽話的豪族就得死,土地,由梁軍占了,人口,編入官府管轄。
什么是不聽話?不聽話就是不如實上報名下田畝數,隱瞞名下有多少隱戶。
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,隱戶是讓土地有產出的寶貴勞動力,而人,是血脈相連的族親,梁軍殺人、占地甚至意圖清點隱戶,激起各地豪族的激烈反抗。
但是,從去年秋末開始,持續數月的戰爭中,梁軍就已經有目的地攻打許多豪族聚居的塢堡、莊園,搜刮大量存糧補充軍用的同時,清查田產,將隱戶查出來。
甚至釋放奴婢,當眾焚燒賣身契。
所以,當戰事結束,新一輪的“殺人、占地、釋放奴婢”開始后,河南各地敢明著反抗的豪族,已經不成氣候。
更多的地頭蛇,面上恭順,心中怨恨,開始搞各種小動作。
譬如派出部曲、私兵,扮做兵賊、流寇、馬匪、剪徑賊人,四處襲擾梁軍隊伍、據點,以及到地方接管官署的官吏。
他們的目標,還包括為“吳賊”效命的人,以及即將在各地生根落腳的屯田軍民。
許多人暗中期待,期待“王師”重回河南,將殺人占地斷別人生路的“吳賊”,殺個干干凈凈。
而李笠也在期待,期待對河南的“改造”,能夠按計劃進行并完成。
均田制是北朝實行的田制,比起南方,要進步許多,符合時代潮流,所以他認為河南必須實行均田制。
于是,河南道行臺要處理的事務很多,包括:剿匪、屯田、防御齊軍反撲、從行政上控制河南各地、組織農業生產,安置大量被釋放奴婢和無地農民等等。
又要主持此次北伐軍功獎賞的具體落實(給立功將士在河南各劃分“功田”)。
李笠本身又要負責軍法司的判案:整個河南戰役期間,諸行軍各部有明顯違反軍法嫌疑之將領,要由軍法司進行判決。
這么多事情要處理,李笠不可能忙得過來,所以要當甩手掌柜,把事情都扔給副手乃至幕僚團隊來處理。
多虧這十余年來,他不斷進行“人才建設”,有現成的團隊來處理大量事務,所以如今從容得很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