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系統問題太多的“電腦”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“重啟”,然而問題依舊,矛盾漸漸激化,最后再次“重啟”,反復循環。
梁武帝蕭衍看到了這個問題,選擇寬縱宗室,想借助大家族的集體力量,確保江山穩固,裱糊這個爛攤子。
但是,被權力誘惑的人,不會念及親情,為了那個皇位,蕭家子孫已經紅了眼。
所以,重用宗室不行,“圈養”宗室也不行,收買士族不行,不收買士族,更不行。
李笠認為,按照南朝現有的體制,根本就無法解決國內的尖銳矛盾。
“定期重啟”實屬必然,而南朝在一次次的“重啟”過程中,國力減弱,最后被北朝取而代之。
李笠覺得,要解決這個問題,看起來簡單,實行起來很不容易:用新的制度,替換九品中正制。
給寒庶子弟以穩定、通暢、寬闊(相對)的體制內上升途徑,就會減少這些人押注皇子、出鎮宗室的幾率。
給寒族地主以接近中樞權力的體制保障,寒族地主就會成為皇權的擁護者。
當寒族官員占了多數,并且成為體制內最大的受益者,那么,他們作為一個群體,就會下意識“忠君”,其忠誠跨越血緣,牢固異常。
只要有了這樣的官僚集團,皇帝不需要宗室出鎮外地,也一樣能確保對地方的控制。
當少帝即位,會有官僚集團保駕護航,而不需要依靠隨時都可能奪位的皇叔、宗室來輔政。
那么,宗王政治退場,清貴的宗室們對皇帝沒有威脅,自然就能相安無事。
要想實現這樣的效果,必須實行北宋及之后的體制。
關鍵在于:實行科舉。
寒族地主以科舉入仕,形成新的官僚集團,讓門閥政治、宗王政治謝幕,寒族子弟有了穩定的上升途徑,當然就會擁護朝廷,擁護皇帝。
然而,要在這個時代實行科舉,想要收到預想中的效果,很難。
以目前的知識普及程度,論考試,寒族子弟比不上士族子弟,士族子弟,才是戰斗力爆表的“做題家”。
即便現在實行科舉,那么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人,必然是士族子弟居多,而這些人,又是九品中正制、舊體制的擁護者。
意圖改革舊體制的皇帝,對這樣的人,用是不用?
毫無疑問,士族依舊會在科舉中占據優勢,官場上依舊是士族子弟把持著好位置,寒族們依舊無法出頭,怨氣依舊。
所以,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,大方向是沒錯,但并不能立刻解決問題。
不知不覺,李笠已經在水邊呆了一個時辰,但左右見李笠想事情想得入神,不敢打斷,只能默默候著。
設定好時間的鬧鐘忽然響起來,嚇了李笠一跳。
他因為思路被打斷,有些惱火,下意識抓起鬧鐘就要往水里扔。
剛把鬧鐘舉過頭,動作停止,隨后李笠把鬧鐘放回原處,按下按鍵,鬧鐘便消停了。
“走吧,回城。”李笠吩咐著,起身往遠處的牛車走去,左右趕緊收拾漁具。
方法總比困難多,他雖然不是歷史專業出身,但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許多年,又看過許多影視劇,“適當借鑒”一些權力制衡的成功經驗,總是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