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豪強“入伙”,帶的當然是自己的部曲私兵,或者自己想辦法湊起來的兵。
主將授予對方軍府軍職,將其引為自己的部將,于是其麾下的兵卒,自然就算入營兵當中。
然而,因為兵為將有,許多兵領的是自己直屬將領的軍餉,受的是直屬將領的恩惠,處罰也是由直屬將領實行,所以,整個軍隊的上下級關系十分混亂。
類似于“部下的部下,不是我的部下”這種情況。
所以,到了梁國后期,外軍(地方鎮守軍隊)各軍府營兵,因為將領來源的關系,普遍部曲化,后果很嚴重:
打硬仗時,主將很難指揮好名義上的許多部將,還不好板臉,得和顏悅色與將領們討價還價。
“諸將”不同意打的仗,不同意的軍事行動,主將再不快,也沒法讓軍隊去實施。
甚至,面對強敵,是戰是和,主將自己都做不了主。
“這樣的軍隊構成,作戰時的特點是什么呢?”李笠發問,見兒子們沒一個主動回答,便自問自答:
“千人級別,或者數千人級別戰斗,表現尚可。”
“而一旦戰斗規模變成單方兵力過萬,需要各部將領協同作戰時,戰斗力就隨著兵力的增加,成反比下降。”
“這個時候,一旦要打硬仗,全軍主帥指揮不動各部將領,各部將領又指揮不動各自部將。”
“軍隊部曲化的惡果,就是軍隊碎片化,人多沒用,無法萬眾一心。”
“人越多,表現越拉胯,而對于地方治安的維持,這缺點倒是不明顯,畢竟平定民亂、剿匪,兵力千余到數千就能完成了。”
“這就是外軍的現狀,想要改,耗時又耗財力,所以,朝廷現在以整頓中軍為主。”
“確保中軍各軍,建立嚴格的上下級關系,確保指揮序列通暢。”
李昉聽明白了:“所以,辦軍校的目的,就是為了確保中軍的戰斗力,讓中軍各軍,依靠團體的力量作戰。”
“確保戰斗力隨著兵力增加而增加,而不是相反...”
“沒錯,部曲化的軍隊,不適合用軍校畢業的軍官來管,你們要記住這一點。”李笠做了總結。
然后加以擴展:“部曲制既然存在了那么多年,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,強行消滅,得不償失,也容易得罪人,引起眾怒。”
“但中軍必須是例外,各級將領要靠軍士管兵,靠各級軍官管軍。”
“只有這樣,中軍才不容易嘩變。”
說到最后,李笠把最關鍵的問題說出來:
“各級軍校培養出來的士官、尉官、校官,構成的軍官團,才是協助皇帝掌軍最可靠的群體。”
“培養能打仗又忠誠的初級、中級軍官,這才是辦軍校的真實目的,中軍,必須由這樣的軍官團掌握,而不是自帶部曲的將領。”
“如此一來,只要皇帝自己不亂搞,別人就很難染指兵權!”
【書友福利】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,還有iPhone12、Switch等你抽!關注vx公眾號【書友大本營】可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