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今日,居庸關還在齊軍手中,所以,反撲的齊軍,到底會從哪個方向進攻薊城呢?
吳明徹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,而最近幾日敵情突變,意味著對方的反撲,即將到了最關鍵的時候。
數日前,橫跨太行山東西的山陘之一“蒲陰陘”,其東端關隘子莊關守軍(楚軍已經奪下該關)發現敵情:
有數萬人規模的軍隊,避開關隘,沿著一處山中河谷往西北方向行軍。
附近的楚軍立刻行動起來,派出上萬人規模的軍隊,跟著對方行軍:齊軍在山谷里走,楚軍就在山上跟著。
一高一低,無法直接交戰,但楚軍就是要跟著齊軍,盡可能在沿途合適的地方攔截對方。
很明顯,這是來自河東地區的齊軍,走山中野徑,避開現有的“通暢山路”,出現在幽州西部、居庸關南面。
一旦讓其得逞,如今堵著居庸關的楚軍就會腹背受敵,然后,齊軍的主力就會從居庸關沖出來,沖向東南面的薊城。
若如此,吳明徹所部兵馬駐扎的薊城故地,就首當其沖。
然而,薊城東北方向,群山之中唯一的缺口地區——盧龍塞——也有敵情傳來:斥候發現有大量兵馬沿著盧龍塞古道行軍。
盧龍塞這處要地,目前依舊是齊軍控制著,所以,圍了薊城的楚軍,有些被動。
而且,幽州西南涿郡地區,開始有大量流賊出現,這些人騎著馬四處流竄,襲擾楚軍的運糧隊,以及各地烽燧、營壘。
當中,以范陽地區尤為突出。
這倒是能理解,因為楚軍對范陽地區的豪強大戶進行了“大清掃”,激起“民怨”是不可避免的。
于是,圍住薊城的楚軍,現在四周形勢變得嚴峻:齊軍的真正主力,到底會從哪個方向冒出來?
吳明徹走下山,準備去大營參加議事。
他對目前局勢有自己的看法,認為如今圍攻薊城的楚軍居然“危機四伏”,都是齊軍故意營造出來的效果。
對方之目的,是要調動楚軍兵力,讓楚軍處處設防,于是兵力漸漸攤薄。
北伐大軍主力圍著薊城,久攻不下,又分兵到處布防,到處都是漏洞。
然后,齊軍主力選好時機突然發力,沖出群山,直奔薊城而來,與薊城守軍內外呼應,一戰...
一戰,就能在薊城把北伐楚軍打得大敗,甚至全軍覆沒,如此一來,河北地區形勢,就要劇變了。
吳明徹下到山腳,騎上馬,往中軍大營而去。
形勢越是緊張,敵人越是有奇謀,他就越期盼,因為只有擊敗強勁的對手,才能立下更大的功勞。
吳明徹年近六旬,戎馬多年,但之前的人生,基本上都是在虛度光陰,所以到了侯景作亂之時,不過是眾多將領之中的一個無名之輩。
因為當年的梁國,沒有他們這些寒人出身武將的上升空間。
梁國的將軍軍號有一百四十多個,如同漫長的臺階,寒門子弟投筆從戎,一輩子都爬不完這臺階。
而那些高門世家,甲族權貴子弟,連馬都不會騎,剛入仕,軍號卻直接在臺階的中上位置。
那位置,幾乎是絕大部分武人玩命一輩子都到不了的高度。
再弓馬嫻熟,再驍勇善戰,也不會被人看得起,甚至連騎馬在建康城里走動,也會被那些不男不女的士族子弟嘲笑。
可現在不一樣了!
新朝建立,無軍功不得封爵位,種種制度改革,在各方面都對武人公平了許多。
當年活捉侯景的那個小將,如今是新朝天子,素來看重軍功,也不吝于封賞立功將士。
所以,年近六旬的吳明徹,又有了“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”的昂揚斗志。
現在,齊軍有奇謀,而他,也有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