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講解了一番,最后,對為何專門養這種黃色的鯽魚給出解釋:“專門養黃色的鯽魚,許多年后,它們就會形成新的觀賞魚品種。”
“一般的鯽魚,背上黑不溜秋的,在魚池里游動,看不清楚,可黃色的魚卻不一樣,看上去很漂亮,如同水中移動的風景。”
“江河湖泊里的鯽魚,偶爾會出現顏色特異的個體,那么,我們把它們定向飼養,篩選后代,一代代選下來,其個體就會穩定的呈現黃色。”
李笠給妻妾以及子女講解從“金鯽”到“金魚”的演化道路。
當然,這是那一世他聽金魚愛好者說的知識:
金魚,是后世很常見的觀賞魚,但最初,并不是自然界里自然存在的魚類。
最初,野外發現黃色鯽魚(或稱金鯽),然后,慢慢經歷家化、人工選種和人工育種。
這樣的人工飼養、篩選,使得黃色鯽魚的形態和顏色起了劇變,才有了后世那種類繁多的金魚品種。
那么,為何家養金魚的形態會起變化呢?
這是因為池養、缸養、盆養的飼養環境變化,導致金魚的形態發生變化:
狹窄、局促的活動空間,使得金魚沒必要長得狹長,運動量也變得很少。
于是一代代篩選下去,身體短而、魚鰭和魚尾“柔化”的金魚就出現了。
李笠不能明說金魚演化的各個歷史時期,大致如下:
金鯽的出現并引起關注,大概是在晉朝,金鯽的家化,大概是在南宋。
這時,金鯽的飼養逐漸普及,顏色也開始豐富。
到了明代,金鯽的飼養從池養過渡到了盆養,這一轉變,使得金魚的體形發生巨變。
到了明清之際,“金魚”一詞,取代了金鯽,各種奇形怪狀的金魚品種紛紛出現。
所以,當漁民在彭蠡湖里意外撈起淡黃色的鯽魚后,李笠便萌生了“繁殖金魚”這個念頭。
但是,這個過程很漫長,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成的。
卻不妨礙他完成第一步:普及金鯽的人工飼養。
于是,李笠重金收集顏色變異的鯽魚,進行專門的人工飼養,慢慢讓這些顏色異常的鯽魚,其黃色穩定傳給后代。
即獲得“金鯽”這一品種,作為第一代觀賞魚,通過池養擴大數量。
這一步,李笠現在已經做到了。
然后,等金鯽的數量多起來后,作為“商品化”的觀賞魚對外出售,吸引更多的人來養金鯽。
民間對金鯽的飼養規模上來后,出現顏色特異個體的幾率會大增,加快金鯽顏色的演化過程。
再摸索缸養技術,然后過渡到盆養,迫使身體正常的金鯽,向短胖體形演化,魚鰭和魚尾也出現“異化”。
于是,許多年之后,江河湖泊里不可能出現的金魚,就這么被人為飼養出來。
李笠簡要的解釋,兒女們聽懂了,興趣大增,也要養金鯽。
小朋友養寵物,都是三分鐘熱度,得大人來善后,后世是這般,現在當然也不例外。
不過李笠沒說破,同意讓兒女們養金鯽,他設了不少“金鯽飼養基地”,所以現在金鯽的數量很多,耗得起。
而且,這是他給自己找的“養老項目”:組織人力物力養金鯽、加速金鯽向金魚演化的過程,總好過煉丹求長生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