擊敗外援,再取晉陽,全據河東之地,再揮師北上,取代、朔地區。
周國不會干看著,還會調集大軍反撲,那么,再決戰即可。
此外,又有想法不同的方案:
官軍主力,聚集大量馬匹,出居庸關,從已經拿下的北燕州,繞到齊國恒州。
攻入代、朔地區,自北向南進攻晉陽,而不是從東面橫跨太行山。
官軍在并州地區,和齊軍、周軍對峙,然后原路撤退。
如此來,進入并州地區的周軍,會不會來個“反客為主”呢?
這個方案有意思,目的并不是決戰,而是挑動周、齊兩國內訌,雖然兩國未必因此翻臉,但幾率還是有的。
如果第一次不行,那就再來第二次,第三次,如同典故“周幽王烽火戲諸侯”那樣,搞不好由此創造出機會也說不一定。
當然,若執行這個方案,風險是有的:
走北境入代、朔,然后南下襲擾并州,側翼甚至后路會暴露給草原方向,一旦被突厥抄后路,可不妙。
不過,考慮到突厥去年襲擊幽州西北境時,很快就嚇跑了,或許,接下來幾年,對方都不太可能關注代、朔、恒州地區局勢,反應會遲鈍一些。
李笠琢磨著這個方案,發現不少隱患。
該方案的行軍路線,其實是沿著?水往上游走。
?水,《水經注》有記載,按照現在的地理名詞來描述其走向,是源自朔州地區,然后往西北流,過恒州南境,入北燕州。
北燕州在居庸關以西、太行山/燕山山脈西北麓,?水過北燕州治所懷戎后,折向東南。
穿越群山,進入幽州西北境,往東南流淌,過薊城西南,繼續往東南走,最后注入大海。
所以,從北部進入并州地區的這個方案,行軍路線就是沿著?水河道往上游走,沿途是有現成道路的。
但是,?水在雨季經常發大水,越到下游越明顯,一場急雨之后,河面可以瞬間變寬。
變寬的河面,未必把道路淹沒,但許多地形狹長的路段,兵馬恐怕就施展不開。
而且,從北燕州沿著?水西行,行進方向,與北境長城走向相同(在長城內側),所以,楚軍這一路過去,會享受沿途齊軍“不間斷烽火示警”的待遇。
奇襲是肯定不行的,正如學生們分析的那樣,一路過來,側翼很容易受威脅,發難的或許是突厥人或許是齊國的長城駐屯軍。
一旦前進道路受阻,孤懸在外的軍隊,后路時刻會被切斷,這對于將士們的心態,影響很大。
但是,對齊國的震撼,也不小。
對方丟了河北,隨后的反擊也傷亡慘重,大將折了不少,能夠野戰的軍團恐怕不多了。
最主要的是皇帝無能,身邊還有一群小人,值此家國危急存亡之際,這少帝根本就不具備力挽狂瀾的能力。
那么,當楚軍忽然走北道撲來,這齊國君臣應對起來,怕不是手忙假亂,本來不該出的破綻,搞不好還真就出了。
一旦請周軍“助戰”,相互間的提防,或許會擦碰出“火花”也說不定。
按照后世的話來說,楚軍如此策略,就像是潑皮上門找店家收保護費,身上澆汽油,拿著打火機(可不能點著火),放話說今日要么我拿錢走,要么你幫我收尸。
比的,就是誰膽大。
李笠再次看向沙盤,看著代、朔地區,陷入沉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