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賞賜,等收復了幽州,再一起賞。
此舉讓許多宋軍將士心中不滿,但還是抖起精神,向幽州進軍。
趙光義的臨時“加戲”,確實打了遼國一個措手不及,幽州守軍面對突然殺來的宋軍,只能堅守待援。
但是,宋軍圍攻幽州城,遲遲不下,反應過來的遼國立刻調動大軍南下,來得很快。
這個時候,宋軍就面臨一個選擇:是優先攻城,還是優先打援?
趙光義表示小孩子才做選擇,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:即攻城,又打援。
反正來都來了,那就攻下幽州城,順便把遼軍主力解決,一了百了。
敵軍逼近幽州城,他調集預備隊攻城,自己親自帶兵去攔截來襲遼軍,戰斗在高粱河一帶爆發。
結果趙光義打了敗仗,落荒而逃,一度“失聯”,并導致攻城宋軍腹背受敵而崩潰,引發全軍潰敗。
有趙光義這個“前車之鑒”,李笠謹記“全都要”的教訓。
所以此次出征前,就下了決心,收拾突厥人后,拿下恒安即可,不可貪功冒進。
讓將士們有充足的時間調整狀態,以最佳的士氣,進行事關國運的大決戰。
雖然他的軍隊有秘密武器——火炮,但是野戰時騎兵未必穩贏。
一旦在晉陽面對齊、周聯軍時,騎兵交戰敗北,從北邊迂回、孤軍深入的楚軍,面對糾纏不休的敵軍騎兵,如何能從容退回去?
反正時間在他這邊,沒必要急。
父子倆又說了一些事,李時問:“父親,接下來,草原這邊,怎么辦?難道要扶持那些參戰的部落,在草原上壯大么?”
李笠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問:“你有沒有聽過《阿那瓌》這首歌?”
“沒有。”李時搖搖頭,他知道阿那瓌是柔然可汗,而阿那瓌被突厥打得兵敗身亡后,柔然汗國沒幾年就滅亡了。
李笠笑起來:“你沒聽過也正常,畢竟,這是五十年前的洛陽民歌。”
說完,他唱起來:“聞有匈奴主,雜騎起塵埃,列觀長平坂,驅馬渭橋來。”
唱完后,李笠講解這首歌的由來。
五十年前,元魏正光元年,魏國的心腹大患柔然汗國出事了,可汗郁久閭丑奴被殺,而可汗的弟弟、兒子和宗室為了奪位,爆發戰爭。
丑奴的一個弟弟郁久閭阿那瓌,在內訌中敗北,倉皇南下,投奔魏國。
魏廷對此很重視,隆重迎接這位“柔然王子”入京。
阿那瓌抵達洛陽時,官方的迎接場面極為盛大,引發全城轟動。
洛陽百姓紛紛涌上街頭,圍觀入城的“柔然王子”。
當時就出現了一首詩歌《阿那瓌》,描寫這番盛況。
次年,其族兄郁久閭婆羅門在內戰中獲勝,成為可汗,卻被高車所敗,走投無路,也來投靠魏國。
于是,柔然貴族們迎接阿那瓌回國做可汗。
魏國樂見這個受了自己恩情的“柔然王子”回國繼位,于是,阿那瓌回國,成了柔然可汗。
不僅如此,魏國還大力資助阿那瓌,贈送各類兵器、衣物、馬駝、牛、羊,還有大量糧食,以及糧食種子,協助阿那瓌坐穩可汗之位。
又擊敗試圖叛逃、自立的婆羅門,為阿那瓌除去心腹之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