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,開封稅關,交易市場邊上,一家酒肆二樓臨街包廂,微服出巡的李笠坐在靠窗位置,看著外面的熙熙攘攘。
開封位于汴水旁,因為交通便利,所以本就商貿云集。
現在,行在設于開封,開封的人氣自然就暴漲,連帶著物流暴增,稅關及其附屬的交易市場也擁擠起來。
他看了一會街景,將視線轉入房間,午餐吃剩的飯菜,已經整理干凈。
李笠手里拿著一張徐州印刷的兌換券,和陪同出行的張鋌一起,挖個坑給跟著來的皇太子李昉跳:
坑名(題目):官員不得在原籍為官,不得在一地久任,這制度的利弊,該如何看?
又有“引言”:
這制度,自秦漢時期就開始實行,皇帝派出官員到地方任職,收稅、管理地方的同時,對付地頭蛇,維持地方秩序。
逐步強化中樞對地方的控制。
對地方主官定期輪換,能避免官員長期在某地任職,形成尾大不掉的地域集團,也能防止某地豪族把持當地官府,漸漸形成割據。
當然,現在因為各種原因,這個制度未必嚴格執行,本地人任本地官,成了各國朝廷收買某些地方豪族的手段。
這是特殊時期的“例外”,不可當做慣例。
但是,又有一種看法,認為官員在地方任上,幾年一換,又面臨中樞的政績考核,就很容易急功近利,在當地搞一些竭澤而漁的事情。
或搜刮民脂民膏,撈一把就走。
而本地出身的人,若在本地為官,那就會為家鄉著想,施政會謀長遠,對待鄉親們,也會溫和些,沒有“撈一把”就走的念頭。
畢竟自己的家就在當地,要是把事情做絕了,等于是敗壞自己家族的名聲。
到時候家里人出門,到處都被人指指點點,戳著脊梁骨罵,搞不好祖墳都被人刨了。
所以,該怎么看這個問題?
李昉從小就接受父親的教育,很快就意識到這問題是個坑,當然不敢貿然跳進去,思來想去,發現一個破綻。
見跟著出行的幾個弟弟們,一臉懵懂的看著自己,李昉來了斗志:
“這個說法,其實是有一個隱藏條件的。”李昉笑起來,不是直接回答,而另辟蹊徑,針對一個預設條件:本地人在本地為官,行事會收斂。
“能當官的本地人,極大概率是當地大族子弟,不然坐不穩位置,那么對于他們來說,需要顧忌的鄉里鄉親,是哪類人呢?”
“很明顯,只能是門當戶對的其他大族,只有這些人,才配和他稱為鄉親,至于尋常百姓,抱歉,不算鄉里鄉親。”
“甚至,不算人。”
李昉說完,聳了聳肩膀,他不需要詳細回答這個問題,因為問題的關鍵點,已經點出來了。
“哈哈哈哈,好,好!”李笠笑起來,笑得很開心,其他幾個皇子聽了兄長的回答,恍然大悟:原來這問題有坑啊!
李笠見兒子們都想得清楚,便說:“當初,父親年少時,在鄱陽捕魚、艱苦度日時,若去找鄱陽大族——鄱陽李氏攀親戚,講香火情,你們猜猜,他們會怎么說?”
不等兒子們回答,李笠自問自答:“你也配姓李?”
這話一出,皇子們的表情精彩了。
他們從出生時起,周圍的人就對自己客客氣氣的,誰敢對他們說“你也配姓李”?
這是因為他們的父親很了不起,誰都不敢看不起。
但父親小時候,家境拮據,是個小吏,所以,誰都能欺負,誰都能看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