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妻妾很給力,能生,如今他的兒女,包括襁褓中的嬰兒,已經有十九人。
年紀最小的一個,是蕭妙淽為他生下的第一個孩子,男孩。
接下來,他還會有更多的孩子。
但是,比起許多家庭,他的子女數量算是一般。
譬如,李笠當年在徐州刺史任上,長史王沖,光兒子就有二十多個。
當然,那時王沖的年紀較大,幾十年“積累”下來的“成果”較多,但從一個側面證明,一個人有二十多個兒子,在這時代并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。
所以,李笠目標是兒子數量超過二十,真正做到“獨木成林”。
“三郎在想什么?”
耳邊傳來聲音,李笠轉頭一看,卻是趙孟娘坐在身邊。
趙孟娘和其她妃嬪一道,陪著兒女撈金鯽,撈得不亦樂乎,好不容易脫了身,見李笠獨坐發呆,便過來伺候。
李笠晃了晃手中的紙網:“我在想,這紙張的買賣,該怎么做大。”
“這件事,自有許多人操心,何須一國之君愁眉不展?”趙孟娘說完,為李笠倒了一杯茶。
“未必喲,人的眼界,決定了上限。”李笠笑起來,指了指自己的眼睛:“我的眼睛,看的可是海外。”
趙孟娘覺得好奇:“海外?莫非是要把紙張當做商品,運到海外銷售?”
“有何不可?中原的紙,物美價廉,在海外,銷路還是不錯的,孟娘莫要小看這個市場。”
“三郎可別忘了,海商們更樂意販賣利潤更高的商品,畢竟海上行船風險大,辛辛苦苦走一趟,能多賺,當然要多賺。”
“不不不,你看問題還是有局限,紙張有一種功能,是其他商品不能取代,而各番邦卻又很需要的。”
“三郎的意思是...”趙孟娘想了想,試探著問:“莫非,公文書寫,或者用于記錄?”
“對!”李笠笑起來,把茶杯里的茶喝完,“商人每到一處,要和當地統治者搞好關系,光送錢財,未必管用,畢竟別國商賈也會送金銀珠寶。”
“而送紙張,方便統治者發號施令,記錄各種信息,甚至用來寫符咒,舉辦各種宗教儀式,這種功能,其他商品能有?”
“不要說已經有了完整國家體制的高句麗、新羅、百濟,就是南海那種國不成國的番國,對紙張都是很歡迎的。”
“去年海商們的試銷,效果很好,甚至當做禮物,送給沿海地方勢力,其統治者用了之后覺得好,很高興,那么,接下來的買賣就好做了。”
趙孟娘聽李笠提到海貿,想到一個問題:“三郎,有人把中原的銅錢,大量販賣到海外,這從長遠來說,會造成錢荒,朝廷真的管不住么?”
“這件事要權衡利弊。”李笠和趙孟娘探討起產業來,趙孟娘為他打理產業那么多年,兩人有許多共同話題。
現在的話題,就是楚國的貞元五銖,被一些商人大量販賣到海外。
這種行為,會導致銅錢的大量流失,然而,李笠認為利大于弊:商人把銅錢運到海外銷售,目的并不是單純的賣銅。
而楚國,有底氣面對這銅錢流向海外的情況。
隨著饒州樂安銅礦的年產量突破千萬斤大關,楚國相對來說,不缺銅,所以,市面上的銅料供應相對充裕。
如果海商想要販銅到海外牟利,不該賣銅錢,因為銅錢的含銅量比不上直接銷售的銅條。
那么,這些人把大量銅錢運到海外,目的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