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進行針對性布置,就有可能被“第六層”戰略構想來個“當頭棒喝”。
“第六層”戰略構想是什么?
是分兵之計,楚國出疑兵,迫使周國在五個方向(河東、洛陽、武關道方向、漢中/蜀地、夏州)分兵。
這一分兵,洛陽方向的兵力就不夠了,于是,楚國真正的主攻方向,還是出虎牢,攻洛陽。
所以,“有司”操縱那些被策反的周國細作,向周國傳遞的消息有很多,足以讓對方認為,楚軍會在五個方向之一,發動真正的進攻。
周國要守,就得分兵五處,可處處要守,就等于處處失守。
怎么辦?
好辦。
對于周國來說,以關中為圓心畫一個圓,楚軍在五個方向可能出現的攻勢,其實是外線攻勢。
周國可以利用“內線優勢”,聚集重兵于關中,但洛陽也得增兵。
一旦判斷出周軍真正的進攻方向,周國關中駐軍再迎戰,如此一來,就不會因為四處布防而處處無防。
這就是周國可能采取的應對之策,前提是對方想透了“第六層”。
然后,就得面對“第七層”。
楚國皇帝坐鎮開封不動,而開封,距離虎牢不過兩百里,距離洛陽,不到四百里。
你猜,楚軍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哪里?
“出道”二十多年的李三郎,號稱從來沒有打過敗仗,隨時可以“速下”洛陽,那么,周國敢不大幅增加洛陽駐軍?
若不全力增兵守洛陽,洛陽面對李三郎的御駕親征,能堅持到關中援軍抵達么?
要知道,洛陽所在的“洛陽盆地”地區,三面為楚國包圍(東面河南、南面沔北、北面河內地區),本來就難守。
這是“第七層”,還有“第八層”。
即李三郎坐鎮開封是親自“誘敵”,故意吸引周軍主力集結洛陽,而楚軍并沒有什么五路大軍,主力就聚集開封。
待得周軍云集洛陽,李三郎便帶著主力出虎牢,與周軍在洛陽決戰。
李三郎的真實目的,就是要在洛陽地區和周國決戰,一戰殲滅周軍大部主力,隨后不費吹灰之力取關中。
所以,楚國是想先滅周國。
若對方這么想,就會有“第九層”。
即楚國其實還是想先滅齊,取河東之地,于是用盡一切疑兵之計,吸引周軍主力集結洛陽。
李笠閉上眼,抬手搓了搓臉。
這種“計中計”,繞來繞去,好像很燒腦,其實應對起來不是很麻煩:攻其必救。
周國應該不乏戰略眼光獨到之人,肯定能提出“攻其必救”的應對之策,執政宇文護如果有魄力,采納了。
就會集結重兵于洛陽,做出隨時東攻開封、北攻河內(直指鄴城)、南取沔北的姿態。
從周國這邊看,如果楚軍本意是從其他方向攻齊或者攻周,此后就不得不收縮兵力在虎牢附近,提防洛陽周軍狗急跳墻。
如果楚軍本意就是要在洛陽-虎牢和周軍決戰,狹路相逢勇者勝,周軍也來個決戰。
說不得這一戰,能拱翻李三郎,實現絕地大反擊。
李笠再次沉思起來。
周國執政宇文護,執政近二十年,在戰略以及軍事上的表現,總體來說是“表現平平”,相比其叔、周文帝宇文泰,差了不少。
但是,周國的開國元勛,有不少人健在,這幫從尸山血海里殺出來的狠人,戰略嗅覺應該是有的。
如果宇文護關鍵時刻,能夠集思廣益,當機立斷,做出正確選擇,也不是不可能。
那么,你能猜到我的真正意圖么?
李笠看著輿圖,笑起來。
在絕對的實力面前,任何陰謀詭計,都是無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