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近午時,太行山,滏口陘某路段,自東向西行進的隊伍,幾乎擠滿了路面。
當中,臨陡坡且轉彎、下坡的這處路段,尤為擁堵。
推著獨輪車運糧的青壯,到了這個路段,一個個面色凝重起來。
雖然路面不算窄,可以過雙輪車,但到了下坡路段,只要稍不留神,腳下一滑,就會連人帶車都滾下山坡,連尸骨都撿不回來。
也虧得獨輪車前后都有車把,可以一人拉,一人推,所以,到了這種下坡山路,兩個人駕馭獨輪車還是頗為穩妥的。
“換鞋,換鞋!!草鞋磨平了的就趕緊換鞋,沒鞋子的就光腳,不然滾下去,命就沒了!!”
幾個指揮交通的年輕人呼喊著,等著下坡的青壯們趕緊低頭看自己腳上的草鞋。、
這幾個年輕人,在道路臨陡坡一側站著,腳后數寸就是陡坡,卻渾然不懼。
他們身著戎服,脖子掛著哨子,手里舉著小旗,腰掛佩刀,頭戴藤編安全帽,指揮著交通。
小心下坡的推車青壯,好奇的看著這幾個年輕人,見其身上捆著“安全繩”,算是明白為何敢冒險了。
一個個車輪慢慢旋轉著,發出“咯吱咯吱”的聲音,獨輪車不斷地通過這個路段,下了坡,走在平緩的道路上,青壯們都松了一口氣。
而那幾個在轉彎坡道指揮交通的年輕人,依舊在原地揮舞著旗幟,不時高聲提醒“注意腳下打滑!”
他們是軍校生,如今在軍中實習,負責糧草運輸,所以不僅要指揮交通,還得統計“車流量”。
有人手中拿著“機械計數器”,過一輛車就按一下按鍵,于是計數器的碼表就轉動一下,累計一個數。
再加上懷表,每過半個時辰,即一個小時,就能算得“每小時車流量”,若發現異常,就要通過望遠鏡和旗幟,向遠處的另一個觀察點傳遞消息。
就這么傳到“指揮部”。
目的,當然就是確保各路段的“車流量”維持在正常水平,確保糧草的“日輸送量”不低于方案的要求。
與此同時,嚴格執行“兵、糧分流”的行軍計劃。
因為官軍西征,行軍的兵馬,以及糧草,都要通過這條滏口陘進行。
但道路的通過能力有限,如果兵馬和輜重隊混合在一起行軍,極易會引發擁堵,影響行軍速度。
所以,按照戰前所擬定的行軍計劃,滏口陘要提升“道路通過率”,必須實行“兵、糧分流”。
一天之內,某個時段走糧車,這時,兵馬休息;某個時段走兵馬,這時,糧車讓道,民夫們休息。
兩者交錯進行,以此保證道路的“通過率”,所以,需要人沿途值班,指揮交通。
后勤運輸,比起上戰場打仗,無聊許多,卻是軍校生們必須經歷的實習,因為兵法有云: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
而組織糧草運輸,也是鍛煉組織能力的一個辦法。
不一會,時間到,陸續下坡的糧隊,在押隊兵卒的指揮下,于平地路段陰涼地區休息、吃干糧,讓出主路。
在轉彎斜坡處值班的軍校生,不解安全繩,來到路的另一側,靠著石壁坐下,掏出隨身攜帶的干糧,打開水壺,吃喝起來。
當中一人,指著眼前群山,說:“你們可知,上黨這個地名有何意思?”
眼前群山,并不是上黨地區,因為上黨在西邊,滏口陘的西端。
其他幾個同學來了興致:“王郎,你看過許多書,想來知道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