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軍兵力三千余,若上了山,行疑兵之計,足以讓對方誤以為有四五千人,那么,至少要留六七千人盯著。。。”
“他們留六七千人在這里盯著,繼續前進的兵馬,數量就少了不少,后邊的友軍,也好解決。”
“我軍前出鯉魚柵,是為后面爭取時間,在這里,能多拖延齊軍幾日,總是好的。”
“上山后或許還要淋雨,狼狽歸狼狽,可不比列陣死戰,日落時分全軍覆沒好得多?”
“我等愿為國捐軀,死不足惜,可不能白死呀。”
說到這里,樊毅派人往后方通傳敵情即己方應對之策,然后力排眾議,下令全軍上山。
雖然天要下雨,但全軍將士還是要把水壺裝滿再上山。
一番布置之后,樊毅再次看向南面群山。
這地形地貌和天氣,讓他想起了童年時經歷的一場災難,許多年后回想起來,真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。
。。。。。。
大雨瓢潑,天地一片白茫茫,扎營于鯉魚柵水泊附近的齊軍將士,在營帳里避雨的同時,幸災樂禍的看著南邊山坡上楚軍營地。
數日前,兩軍斥候在鯉魚柵相遇,楚軍大概是因為兵力不足,不敢正面交鋒,于是跑到南面大山上了。
對方兵力,看上去大概有四五千人,于是主帥決定在此扎營,既耗死山上楚兵,也做好準備,迎戰楚軍主力。
上山的楚兵,沒有水源,撐不了多久,結果天上下雨,暫時不缺水。
但是,躲在山上的楚兵,沒有多少營帳,這幾日來,大概都被淋透了。
下雨,山上倒是不缺水,可楚兵把干糧吃完,身上又濕又冷,估計夠嗆。
軍中有見識者,認為楚兵快要不戰自潰,而己方扎營在較高處,即便幾場急雨過后河水暴漲,也淹不到營地。
而主帥、南安王高思好,站在帳篷門口,看著山上楚兵作繭自縛,在連日大雨中苦熬,心中只有鄙夷。
果然那姓李的不親自帶兵出征,你們這幫南人就不會打仗了!
學韓信背書一戰,結果學成馬謖街亭失守,可笑至極!!!
高思好腹誹了一番,走回帳內,坐下,看著戰報,思考著接下來的戰事。
雖然楚主沒有御駕親征,但楚軍的攻勢確實猛烈,對方分兵兩路,走井陘、滏口陘翻越太行山,來勢洶洶。
沿途官軍阻擋不了,節節敗退,所以,南邊上黨丟了,敵軍走烏蘇道過沁水,即將攻入河東平陽地區。
而北邊,敵軍過了井陘,前軍已經殺到東受陽。
消息傳到晉陽,窩囊皇帝嚇得六神無主,左右急得要派人去周國求援,請周軍助戰。
高思好覺得暫時沒必要,因為官軍尚有一戰之力。
從烏蘇道攻平陽的楚軍,會因為平陽靠近齊、周兩國邊界,不得不提防周軍忽然發難,所以對平陽的進攻,無法做到全力以赴。
周軍也不會坐視楚軍取平陽,所以無論朝廷派不派人借兵,對方都會出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