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哪怕僅僅是報恩,他給李笠做內應,也是應該的。
李義孫覺得李笠說得對,天下亂了將近三百年,這亂世,是該結束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洛陽東郊,風塵仆仆的皇太子李昉,看著荒蕪的洛陽城廓,看著城廓西北角的金墉城,以及眼前靜靜流淌的洛水,感慨萬千。
官軍收復洛陽,他奉父親之命來洛陽現場勘查,為接下來的重建做準備。
而聞名天下的洛陽城,怎么變成了這個樣子?
李昉想起了往事。
四十多年前,梁國大通二年,魏國發生內亂,梁國將軍陳慶之,奉命率軍護送在梁國避難的魏國宗室元顥北上。
陳慶之所部兵馬,連戰皆捷、長驅直入,成功護送元顥到魏都洛陽。
當時的洛陽,雖然剛經歷了河陰之變,但作為北朝都城,繁華依舊。
陳慶之入洛陽之后,為洛陽的繁華所震撼,與洛陽士人接觸后,驚嘆“衣冠人物盡在中原”。
如今,四十多年后,南軍再次收復洛陽,而此時的洛陽,已經殘破不堪,和陳慶之當年看到的洛陽,截然不同。
為什么會這樣?
陪同李昉來洛陽的尚書左仆射祖珽,及其他官員,現場講解起來。
當初,魏帝元修與權臣高歡決裂,率部入關中,投奔宇文泰,高歡隨后另立皇帝,并遷都鄴城。
并將洛陽及周邊地區(河南郡)四十萬戶遷至鄴城。
四十萬戶,以一戶五人計,就是二百萬人,這么多人被遷走,河南郡自然為之一空。
洛陽瞬間變得冷清起來。
從那以后,東西魏圍繞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反復爭奪,并數次爆發大戰,進一步導致洛陽衰落。
因為當地人口不足,糧食產出不多,無法供養太多駐軍,所以,駐防洛陽的東魏/齊**隊,平日里的數量有限。
人少,自然無法守住偌大的洛陽城,于是,將洛陽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作為據點、堡壘。
金墉城相比洛陽城,不大,但數千兵力據守,正合適,城墻堅固,即便是數倍于己的大軍圍攻,急切間也攻不下來。
而且金墉城的位置很關鍵:擋住了洛陽城北和北面邙山之間的陸地通道。
洛陽城南臨洛水,北望邙山,陸上通道,就是北城墻和邙山南麓的狹長平地通道。
歷次圍繞洛陽爆發的戰爭,這條通道就是步騎往來東西的咽喉。
位于洛陽城西北角的金墉城,剛好卡住這個咽喉,任何想要圍攻洛陽的軍隊,都必須解決控制邙山、金墉城,才能從容圍城。
但金墉城的駐軍不需要太多,這些年來,一旦西魏/周**隊逼近洛陽,鄴城那邊自然會調動兵馬救洛陽。
至于原來的洛陽城,城內大多荒蕪,多為聚落般的民宅,以及隨軍家屬的住處。
當年那些王公貴族的宅邸,如今已經化作農田或者菜地,再也不是四十多年前,陳慶之入洛時見到的那個繁華大都會。
李昉一邊聽介紹,一邊騎馬在城中轉悠,轉了幾圈下來,對洛陽城現狀有了了解,看著眼前一片荒蕪,只覺心都涼了。
所謂的重建,基本上都是從無到有,工程量不比新建少。
甚至還得先清理大量廢墟。
自漢以來,洛陽城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,無數次大興土木,在地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跡。
如今再重建,仿佛是在一處反復拆建以至于地都松軟了的祖宅地基上,再建新宅。
亦或是將棟梁都已經腐朽不堪的老宅子粉刷一新,湊合著住。
當天下統一后,國都洛陽,應該是煥然一新,怎么能是這種修修補補的樣子?
祖珽見皇太子一臉郁悶的表情,提議:
“殿下,如今的洛陽,已經太舊了,別的不說,井水大多變得苦澀、渾濁,與其在舊址重建,不如別選城址,新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