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國朝以群相取代獨相,以八座尚書替代尚書令,這分攤相權、避免錄尚書事之人架空皇帝的辦法,其實也可以用在軍權上。”
趙孟娘愈發聽不懂:“莫非打仗也得幾個主帥開會投票定策略?”
“是,也不是。”李旿越說越興奮,他有一肚子想法憋著,卻不敢找人傾訴,如今母親側耳傾聽,話匣子一打開,就收不住了。
“前線軍隊主將須得臨機決斷,才能打勝仗,決策的人多了反倒誤事,也不能事事請示后方。”“但是,運籌帷幄,可以來個集體決策!”
“以當前的行軍制來說,行軍編制因事而設,事畢取消,無論是行軍都督,還是行軍總督,都要有行軍府,設佐官,處理各類軍務。”
“那么,在此基礎上,加大參謀的權責,以參謀部這一機構,取代行軍都督府、總督府的職能....”
這機構和原本的行軍府有何區別?
趙孟娘不明白,但聽明白兒子的意思。
以發兵平周為例,李旿覺得,可以讓皇太子掛帥,但是,實際軍務,由行軍參謀部負責。
無論是后勤輸送、與民政官署的協調、兵馬調度、作戰計劃擬定和修改,以及對戰略的調整、占領區的秩序恢復及重建等等,都由參謀部負責。
參謀們負責給出方案,由皇太子選定。
若打了大勝仗,掛名的皇太子,可以獲得威望,但這樣的威望其實是建立在參謀們厲害的基礎上,皇太子的功勞,是“領導有功”。
參謀人選,是皇帝指定,但待選的人,由相應制度來定。
“戰事結束,任參謀之人各回本職,或者憑借功勞晉升,一時半會,不容易成為太子黨羽。”
所以,一次戰役,不會讓皇太子有提前染指軍權的可能,不會對皇帝形成威脅。
但打了勝仗,皇太子的戰績和威望卻有了,畢竟“率軍平周”嘛。
如果打了敗仗,責任主要由參謀部來擔,皇太子聲望受損,但也不會損失太大。
趙孟娘聽著聽著,還是不懂:“這么做,和如今的行軍府有何區別?不也是有功主帥拿,有責任佐官來扛?”
李旿搖搖頭:“不一樣,參謀的任職資格,限定具備軍校相應專業的學習經歷,以及順利畢業,如此一來,就不一樣了。”
“接受軍校教育的各級軍官,根據制度內的規則,獲得進入各行軍參謀部的資格,由此積累軍功,晉級。”
“而行軍都督、總督,不能把自己的僚佐,引為行軍參謀,所以,那些基層軍官,不需要特別阿附權貴,就能在體制內有上升途徑。”
“一如科舉,庶族子弟不需要靠阿附權貴,靠考試,就能入仕當官,他們對于這一制度和皇帝的忠誠,自然要比士族官員強。”
李旿越說越激動,他越來越佩服父親的“制度建設”,所以自己的主意,也源自于“制度建設”。
“皇太子掛帥,但用參謀部負責實際軍務,威望皇太子拿,卻無法借此拉攏黨羽,父親的勢,兄長的勢,都有了。”
“建立在軍校專業教育體制上的參謀制,就是父親的心血,也是父親的兒子,用這個無法奪位的兒子來掣肘皇太子,不好么?”
“各個小制度,匯成大制度,形成‘勢’,獲得大量庶族子弟的擁護,那么,李家的‘勢’就成了,而這樣的勢,也能實現父子傳承,因為既得利益群體會求穩。”
“若是換個家族,對于久無出頭之地的庶族階層而言,就是極大地變數。”
“誰知道這家族會不會和士族妥協,又來個九品中正制?又重文抑武,設一百多個軍號,把庶族文、武之道統統給斷了?”
趙孟娘聽到這里,頗為驚異:“這主意不錯呀,為何不和你父親說?”
李旿聳聳肩:“若父親對孩兒大為贊賞,予以重用,大出風頭,那不是得罪人么?兄長那邊,會不會產生誤會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