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脆悅耳的樂曲,在演武堂里回蕩,價值不菲的“彈子音樂盒”,為軍校生“循環播放”美妙的音樂。
外面呼嘯的北風,夾雜著雪花拍在門窗上,發出砰砰的聲音,卻遮掩不了這動聽的旋律。
堂內,兩組年輕人,身著全套兵擊護具,外穿紅、藍裲襠以作區別,分組對練。
紅組,用的是木刀和盾牌,藍隊,用的是...
組合式短矛。
這種短矛,矛頭和矛桿是分開的,需要時才會組合在一起。
組合后的長度,比一人高,將近一丈左右。
雖然和常見的格斗矛尺寸類似,但這種組合式短矛比格斗矛的“體形”要臃腫,因為矛桿也是組合式的:
一根實心鐵棒,末端裝著木托,如同弩的后段。
臨近畢業、在軍中帶兵實習的實習軍官王頍,奉命返校接受“再教育”,此刻手中就拿著這種組合式短矛,掂量著。
很快,就得出“這玩意不好用”的結論。
他看著場內正在對練的紅藍隊員,向旁邊的同學,講自己的看法。
“太重了,我看不下八斤,同尺寸的格斗矛,可比這種組合矛輕。”
“格斗矛輕,握持時間久了,不覺得費力,這種矛呢?分量十足,雙手握持,明顯比格斗矛手感差。”
“矛在刺殺時,可以滑把,瞬間增加攻擊距離,矛桿直來直去,光溜溜的,收放自如,可你們看,這種矛..”
軍校生除了學習理論知識、練騎馬和射箭外,還要練習兵擊,以具備自保能力,其中自然少不了練習刀法和矛法。
作為優秀生的王頍,對于使矛有一些心得,所以對于組合式短矛的看法,引起了其他同學的共鳴。
確實,這種短矛太不中用了,重,不能滑把,而且舞起來頗為不便,若以矛的技術動作來格斗,施展起來很別扭。
場內,正在對練的紅藍雙方,藍方以組合式短矛對紅方的刀盾,打斗時,動作大得夸張。
譬如,右臂明顯外撇(非左撇子握矛,左手前,右手在后),這不是招對面揮刀來削么?
譬如,格斗招數就那么幾招:撥、刺,用矛尾木托砸,等等。
這種單調的招數,面對使刀盾高手,那就是送人頭。
或者說,使刀高手即便不用盾,也能輕松弄死用組合式短矛的人。
說著說著,王頍懷念起自己的佩刀——雁翎刀。
雁翎刀,據說是當今天子于潛邸時所制,其刀制及刀法經過軍中二十余年的實戰磨煉,已經很成熟了,在軍中廣泛裝備、使用。
而雁翎刀這種刀身有些彎曲、前端有反刃的刀,砍/削起人來那叫一個爽。
現在,用這種不知所謂的“組合式短矛”來兵擊,給王頍等人的感覺,就是走路不用腿,用拐杖。
可有司居然專門召集高手,琢磨出適合“組合式短矛”的套路招式,名為“刺刀術”,開始在軍中推廣學習。
這就讓王頍等實習軍官百思不得其解:好好的格斗矛不用,學用這玩意?
說長不長,想要突擊長矛陣那是妄想。
散兵對抗,對上格斗矛沒優勢,對上刀盾兵...
不能滑把,意味著攻擊距離近,手中的短矛刺過去,被對方用盾一撥,隨后順勢一刀砍來,怎么躲?
很顯然,這種組合式短矛既不能破陣,單打獨斗也不占什么優勢,若說小隊配合,倒是可以。
然而小隊配合,用矛、刀盾配合不好么?
這玩意分量那么重,兵卒們格斗時要為此多消耗許多體力,能揮舞多久?
王頍覺得,格斗兵器,一寸長,一寸利,一寸短,一寸險,這種短矛兩不沾,還重,簡直是廢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