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視野邊緣里出現一把小匕首時,李笠愣了一下,隨后轉頭看去。
他眼神很好,所以看清了:站在旁邊說要掏玩具的那個奶娘,右手反握小匕首,并抬起。
反握匕首扎人,扎出去前,必然要先抬手,一如出拳時先得收拳。
這個“蓄力”動作需要時間,哪怕時間再短,總是要的。
對于李笠而言,這個時間足夠反應了。
他常年鍛煉,項目中包括練反應的躲箭、躲矛,所以練出了條件反射,以及近距離格斗時對距離的良好判斷能力。
當匕首扎向他面門時,腦子還沒有反應過來,身體下意識做出了應對:往旁邊輕輕一讓。
輕輕一讓,避開刀鋒即可,而不是猛地扭動身軀躲開。
泛著詭異色澤的匕首刀鋒從眼前劃過,什么也沒有劃到。
因為“讓”的動作幅度小,所以李笠沒有大幅移動,自然不會被身旁的食案絆倒,站得很穩。
一擊未中,奶娘手腕一轉,甩手臂,順勢刺過來。
匕首涂有劇毒,就算扎不中要害,劃破皮肉,也能取人性命!
躲過致命一擊的李笠,已經回過神,酒勁瞬間嚇散大半:刺客,有刺客!!
雖然刺客近在咫尺,但對方的動作在他看來,有些慢。
且握匕首之手臂運動軌跡、有效攻擊距離,可以輕易判斷出來。
于是在后退的同時,用左手抓住身邊的李義孫,要扯著對方后退,以免李義孫被刺中。
卻見李義孫轉過身,左手雖然抱著兒子,卻揮舞右臂,撲向奶娘。
右手抓住奶娘右手手腕,整個人順勢向前一撞。
“嘭”的一聲,兩人撞在一起。
身材高大的李義孫(相對而言),將奶娘撞得后仰,隨后將其壓著倒下。
旁邊,不少侍衛已經回過神,向上首沖來。
刺殺幾乎是瞬間發生,在場的家屬以及客人幾乎都沒反應過來,在一旁陪著“嫂子”聊天的黃姈,已經沖到臺階上。
李笠看見那奶娘不斷掙扎,手腳并用,并且張嘴咬人。
而懷抱孩子的李義孫只能憑右手壓制,很容易被匕首扎中要害,他便伸手解腰帶。
抽出腰帶式軟劍。
這種以薄鋼片為劍身的軟劍無刃,可以卷成圈,纏在腰間,李笠將其拔出來后,軟劍瞬間“回正”。
他將軟劍當做棍子,以未開刃劍鋒對準奶娘持兇器右手,看準了,奮力一“砍”(砸)。
砸得匕首脫手。
隨后沖來的侍衛,一部分人護住皇帝,將皇帝與刺客隔開。
另一些人奮力將刺客手腳壓住,并準備堵口,防止刺客自盡。
但已經晚了,對方兩眼圓瞪,猛地抿嘴,隨后口吐鮮血,身體抽搐。
已經嚼舌自盡。
抱著孩子倒地的李義孫,被侍衛們扶起來,懷中孩子受了沖撞,哭得愈發凄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