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綿不絕的爆炸聲中,渭水南岸硝煙彌漫,周軍布置多日的河岸防線,消失在濃煙和火光里。
大量楚軍兵卒接著煙霧掩護,從北岸沖入渭水之中。
他們以血肉之軀為木樁,開始搭建一道道過河便橋。
這里的渭水河段,水位不深,所以挑選過身高的兵卒們站在河中,至少能把頭露出水面。
先有人過河,拉起一條條橫跨河面的纜繩,其他人用一邊胳膊夾著纜繩,確保自己不被河水沖歪,再用肩膀扛著長木,搭起便橋的骨架。
隨后,工兵拖著預制的一卷卷“折疊橋面”,沿著這些“骨架”向前走,將橋面“展開”。
便橋剛搭好,就有兵卒登橋。
腳步聲中,一支支楚軍縱隊踏著便橋過河,而南岸地界,周軍騎兵正從遠處向這邊趕來。
步兵們很快踏上南岸灘涂,灘涂上木樁遍地,遠處地面又有壕溝縱橫,溝中遍布糞便和竹簽。
種種困難,卻擋不住楚兵們的前進步伐,他們快速穿越木樁陣,扛著長梯架在壕溝上,搭起一座座壕橋。
因為訓練有素,楚軍的推進速度很快,跨越障礙的人越來越多。
這些“先登”沖進殘破的周軍營壘,“清理”現場及障礙,為后續軍隊過河開個好頭。
周軍騎兵漸漸變多,過河、穿越障礙的楚兵也越來越多,隨后,隊中鼓手根據軍令,按照帶隊尉官的要求,有節奏的敲打起腰鼓。
密集如雨點的鼓聲中,穿越壕溝的一個個楚軍縱隊,開始變換隊形,背靠壕溝,由縱隊變成橫隊。
這樣的隊形變換,他們操練了無數次,所以即便河邊泥沙柔軟,走在上面容易摔倒,但縱隊還是變成了橫隊。
以紅旗飄揚的中軍為基準點,一個個橫隊連在一起(相互間有縫隙),構成寬度超過數里的大型橫陣。
橫陣緩緩前進,騰出身后空間,以便后續跨越壕溝的友軍有足夠的空地可以列陣。
不一會,第二道大橫陣快速成型,同樣背靠壕溝。
于是,楚軍渡河后的第一道前沿屏障成型。
這道屏障,是無數人構成的人墻,與遠處巍峨的長安城墻形成鮮明對比。
與此同時,集結完畢的周軍騎兵,已經做好了沖鋒的準備。
其后,長矛如林,那是大量步兵在集結,開始列陣。
然而渭水河邊鼓聲不停,列陣完畢的楚兵依舊踩著鼓點聲,整齊劃一的列隊向前走,迎向敵騎。
緩緩地行進之中,隊列不亂,每個小隊的兵卒,以標準姿勢端著手中燧發火銃,眼睛看著前方,但眼角余光者時不時看向本隊旗幟。
小隊旗手,則看著中隊旗幟。
中隊旗手,看著中軍旗幟。
龐大的橫陣,保持著大致的直線,逼近周軍。
和周軍軍陣的長矛如林不同,楚軍軍陣的長矛陣十分單薄,僅有最前面一道。
周軍軍陣響起號角聲,騎兵出擊,分成多股撲向這不以長矛列陣的對手。
周軍將士看得清楚:楚軍軍陣并無騎兵護衛,因為過河的騎兵還未成規模,甚至無法從容跨越那幾道長長的壕溝。
所以,這些過河的楚軍步兵,處于“半渡”的狀態,沒有后援。
想要靠前面那薄薄一道長矛防線,抵御己方騎兵沖擊,簡直是妄想!
雙方距離快速縮短,一股股周軍騎兵仿佛嚎叫著的群狼,分頭撲向前方數量龐大卻“柔弱無力”的羊群。
五十步、四十步,三十步、二十步....
尖銳的哨聲在楚軍陣中響起,隨后,前沿沿綻放出大量璀璨的火光,雷鳴聲同時起,此起彼伏。
金屬彈丸構成的風暴,呼嘯著撞向沖鋒的周軍騎兵,無數血花瞬間在騎兵群里綻放。
第一排火銃兵射擊完畢,下蹲,將手中上了刺刀的火銃斜著對前,人和火銃變成一個個拒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