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首歌是同時上線,現在過了十多個小時,可數據差了一倍。
這還只是評論數量,銷量上來看,差了三分之二,張繁枝才兩萬多,她的粉絲比較活躍,評論相對多一些。
一首單曲三塊錢,陳然也貢獻了一份銷量。
因為網站設置,普通用戶只能試聽副歌部分,會員用戶可以試聽全曲,想要下載,試聽高品質的音樂,以及評論,就得付費購買。
陳然點開歌曲,進了評論區,前面的熱門評論全部都是好評。
“希云終于發歌了,而且質量還這么好,這么長時間沒有白等……”
“來了來了!”
“兄弟姐妹萌過來排隊→”
“無論現在多艱難,我們一定砥礪前行,勿忘初心。”
“……”
除了這些評論外,還有很多段子。
有些是有感而發,也有些是復制黨。
不管怎么樣,這些勵志段子挺戳人心的,而且是在這樣一首勵志歌曲下面。
對于好評陳然也不意外,畢竟要購買歌曲才能評論,而且第一時間來評論的,一定是真愛粉。
仔細想了想,張繁枝說過歌曲公司不負責宣傳,她跑的幾個節目也有這兩天空檔期。
這時候聽歌的人,都是張繁枝微博上跑過來的。
陳然還是覺得有點慘。
而且歌曲評論里面竟然有林涵韻的粉絲,花了錢買了歌過來評論。
當然不是為了好評,而是在里面一頓亂噴。
大致就是粉絲之間的互黑,張繁枝的粉絲有黑過林涵韻搶了歌。
現在林涵韻的粉絲過來嘲諷成績了。
陳然退出音樂軟件,翻了翻網頁,又看到一些關于張繁枝和林涵韻新歌同時發布的新聞。
現在自媒體多了,誰的新聞都有人寫。
張繁枝人氣現在雖然算不上頂尖,流量卻不小,也被自媒體盯上。
新聞大多都是著重介紹一番張繁枝和林涵韻,然后描繪張繁枝的處境,以及對兩人同時發歌的猜測。
基本上猜的也差不多,大體是覺得兩人同時發歌,主要是為了爭奪以后公司資源,誰勝了公司推誰。
“截止小編發稿前,張希云和林涵韻的新歌數據差距懸殊,小編好奇的在網上找了一下,意外發現張希云的新歌沒有任何推廣,僅僅是在微博提了一句。而林涵韻的新歌在華夏音樂上拿了首頁新歌,也有了新歌彈窗,有前置預購。依小編拙見,公司資源這樣傾斜,這張爭斗還沒開始已經結束……”
陳然看到這新聞,自媒體也不是全部瞎編,至少看得還挺透徹。
至于其他的,還有一些翻張繁枝黑稿,和林涵韻起沖突是因為在公司耍大牌,所以才被公司放棄之類的,陳然自然是略過不看。
陳然想了想,還是給張繁枝打了個電話。
“你不忙?”張繁枝接通以后冷不丁問了一句。
“節目錄完了,在休息呢。”陳然也沒意外,他對張繁枝性格算是了解不少,“剛才看你新歌,發現數據還挺好的!”
張繁枝說道:“你是故意逗我笑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