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音剛落,又有幾名御史、言官紛紛出列,行動舉止都是一模一樣,全喊著要彈劾方從哲。
朱由校坐在上面看下邊的群臣,就好像是老師在給小學生們上課,底下的動靜甚至不用細看,就全都能一清二楚。
孫慎行跳出來之前,那幾個言官、御史就已經躍躍欲試,前者出來的下一刻他們幾乎以同時間彈劾,明顯早有預謀。
此時跳出來給朱由校找麻煩這幫人,要想找出個共同點來其實也很容易,他們全是東林黨。
孫慎行是東林黨的高官,堂堂一部尚書,余的那些小魚小蝦則是助長聲勢和提醒朱由校不要試圖作對的作用。
東林黨的高官帶頭彈劾方從哲這個楚黨領袖,這說明什么?
這說明自己剛剛繼位,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東林黨們就坐不住了,在朝堂上排斥異己、黨同伐異,這是慣用手段!
然而,現在的這個朱由校會讓他們如歷史上那樣輕而易舉的控制朝堂嗎?
不存在!
心中早有主意的朱由校沒有吭聲,因為他想看看方從哲的楚黨是怎么反擊的。
然而,面對東林黨來勢洶洶的彈劾之風,楚黨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擊,個個蔫頭巴腦的像只斗敗的公雞。
皇極殿上靜謐無聲,在這種時候,身為楚黨領袖及當今內閣首輔,方從哲不出來說點什么,似乎有點說不過去。
于是,方從哲站了出來。
然而這位內閣首輔的話卻也不是朱由校意料之中言辭犀利的反擊,而是請辭!
方從哲遞上一份連夜寫好的奏疏,無可奈何地道:“臣自認有罪,請皇上準臣告老還鄉。”
這不是什么以退為進的招式,這就是楚黨在朝堂上沒有斗過東林黨的必然結果。
按理說,楚黨占著內閣首輔的位置,這該是一個極大的優勢,然而他們就是逼得楚黨放棄了首輔這個位子。
東林黨并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,事先朱由校就知道,他們在李選侍和崔文升的政變中處心積慮的要推自己上位,根本就沒有安什么好心。
說白了,他們是想要利用天啟皇帝只有十六歲,對朝中局勢并不如萬歷那樣了解的先天條件,在長達幾十年的黨爭中徹底占據上風。
甚至,控制整個朝堂!
方從哲這個時候請辭,就標志著楚黨在這場延續幾十年的黨爭中一敗涂地。
同樣的,這也是東林黨崛起的開始。
不過,朱由校打算利用皇權去拉楚黨一把,歷史上那個所謂的“眾正盈朝”局面,不要也罷。
這個黨爭的局面到底如何發展,東林黨會有什么后手,朱由校很感興趣。
看著孫慎行的彈劾奏疏,再看看方從哲的請辭奏疏,朱由校突然間勃然大怒,將兩份奏疏全都摔到了御階之下,喝道:
“方從哲,受賄、結黨、營私...看看你辦的這十二件錯事!”
“這個首輔,朕還要你繼續當,當的好了,權當將功折罪,若是當的不好,告老回鄉也就不必想了,直接埋在北京城吧!”
朱由校一番話下來,滿朝嘩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