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著一聲沒吭,緩步退走的魏忠賢身影,朱由校冷笑一聲,今日這番敲打,該是能讓他老實一些了。
還有那個王體乾,也要知道他是誰的狗,是在為誰辦事!
前幾日,朱由校觀兵演武場,發現勇衛營如今火器普及雖高,但大部分都不如現階段的西方。
千余火槍,全部都是易受天氣影響的火繩槍,當然解決的方法也近在眼前,便是遂發槍。
燧發槍,顧名思義,是利用燧石摩擦為作發火裝置,是火繩槍發展后的進階版。
它的出現,簡化了發射步驟,快捷實用,安全方便。
十七世紀中葉,西方強國在世界各地開辟殖民地,大明同樣經歷著歷史變革。
與西方熱兵器吊打冷兵器不同,大明卻是特例。
大明的土地上,內有李自成、張獻忠等流賊,外有建奴在遼東攻城掠地,朝廷四處滅火,疲于應付,無暇集中力量制造燧發槍。
后世每每查閱至此,朱由校都是恨不能親至晚明。
現在真的來了,又怎么能重蹈歷史的覆轍?
此時,燧發槍在西方炙手可熱,在東方卻默默無闖,就連身為皇帝的朱由校,都因疲于黨爭而無法抽身。
現在東林黨人“眾正盈朝”的局面稍有改觀,朱由校就已經開始琢磨發展遂發槍的事情了。
其實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燧發槍,只是沒有及時推廣和普及。
相較火繩槍來說,燧發槍的優勢十分明顯。
它的發火裝置依靠機械撞擊生火,無需外來火源的幫助,也不受天氣因素干擾。
使用遂發槍時,火槍手能夠快速投入戰斗,專心射擊,提高了精度,射速也優于前者。
那么問題來了。
1547年,法國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槍,在大明的土地上,有沒有跟住歷史進程的腳步,將火繩槍自主進階為遂發槍?
答案是肯定的,有!
朱由校從桌案上厚厚的一沓本子中抽出一份,上呈這份題本的人,就是答案中的人選——畢懋康。
畢懋康或許不如徐光啟、宋應星等人出名,但是在遂發槍這一塊,他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第一人。
畢懋康自主創新的成果,比馬漢晚了近百年。
但是西方自發明出遂發槍以來,起初都是零星點點,直到二十多年后的十七世紀中葉,西方軍隊才普遍裝備燧發槍。
大明的火器設計和加工技術,一直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,雄厚的火器制造基礎,還有自明初以來就在使用火器的豐富使用經驗,這些都是裝備燧發槍的后發優勢。
總的來說,在火槍的發展上,大明是不遜色于西方的。
至于韃清朕就不提了,人家畢竟騎射天下第一。
望著這份題本,朱由校也在回想歷史上關于這個人的記憶。
畢懋康,字孟侯,號東郊,歙縣上路人。明朝武器專家,萬歷二十六年進士。
初授中書舍人,后累遷廣西道監察御史、右僉都御史、陜西巡按、山東巡鹽御史。
畢懋康雅負器局,揚歷中外,與族兄懋良并有清譽,稱“二畢”。
甲申明亡,畢懋康、畢懋良絕食殉國。
這么多本子中,朱由校唯獨抽出這一份,肯定是有原因的。
如今的畢懋康因不喜黨爭而遭受排擠,郁郁不得志,但是對朱由校來說,卻是無價之寶。
相對于楊漣,這才是真正于國有用的人才,怎么能不重用?